论文数量和质量确实是衡量科研人员的一个指标,但它决不是国家层面的衡量指标。创新是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技术,而论文绝大多数是前人基础上的添砖加瓦。比如最先解决水离子通道的人拿了诺贝尔奖发了一篇Nature文章,随后中国在这个基础上发表了酵母,老鼠,果蝇等一系列文章全是CNS文章,然后又出药物,这样药物与离子通道作用和一大堆突变体又发了一大堆CNS文章,这时我们说人家就发了一篇Nature, 我们发了30篇。但差别是别人的一篇是诺贝尔奖,你的30篇就是个数字,不在学术圈的那些负责评审看数据的砖家肯定要欢呼雀跃,中国比美国都厉害,他们一篇,我们30篇。但真正在学术圈的人不是傻子,数文章数是中国人自己的游戏,如果有国际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那个只发一篇文章的人是主题报告人,中国这些发一大堆但只跟人家屁股后面走得,30篇CNS也上不了台面。
最早把X射线衍射技术用到蛋白质结构的是剑桥大学的学者,他们解出了血红蛋白等开创性的结构,但放在今天我们即使再解1000个结构,那技术性的成就还要归功于剑桥大学。数量没有参考价值,谁先做出的东西,谁就是美国人说的pioneer先驱,后做的发100片CNS也是追随者。核磁共振技术的几个先驱在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所以我们不论建多少NMR中心,买多少个仪器,发多少相关的文章,先驱永远都是先驱,这在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后面跟风的发1000篇文章,创新的也不是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印尼爪哇岛的一个农民最先吃了螃蟹,但爪哇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敢吃,所以爪哇岛上尽管有第一吃螃蟹的人,但数量上就一个人。后来一群中国人知道螃蟹可以吃,那些连老鼠都吃人全开始吃螃蟹,于是我们出了一万个敢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于是结论是中国人更勇敢,中国人吃的螃蟹最多。但吉尼斯时间记录永远都只会记着第一吃螃蟹的爪哇岛农民,我们有一百万个敢吃螃蟹也上不去吉尼斯世界记录,就像我们每年发1000万SCI文章,但篇篇的跟屁虫似的文章,数量有用吗,我们永远拿不到诺贝尔奖。
啥时候美国和欧洲的人都去中国做博士后,而不是中国人在国内或者国外拿了博士学位还在国外做博士后,那中国科学永远是落后的。我相信人们选择博士后老板绝大多数是基于学术水平的,没人到中国做博士后就说明你的水平很烂,光吹文章只能糊弄傻子。看看国内的老板包括中科院的导师,学生博士一毕业都呼呼跑到美国做博士后,国内的很多老师都抱怨没有好的博士后,整体水平不高,光有一堆自己引来引去的文章有啥用。中国人人多,从事科研的人也多,一旦涉及凑数拼量的东西,几年就赶上。你一碰到实质的东西都傻眼,因为数量本事就是蒙人的。看看我们的GDP,拼速度拼增长率都挺厉害,一说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全傻眼,全靠卖地卖资缘卖廉价老动力建立的增长是不靠谱的,国家如此,学术圈也是如此。啥时候我们不再在乎数据,因为数据早已领先第二名几个身段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的科技强国。Follow的文章一千篇也是跟风,创新的文章一篇也是创新,所以数量没有参考意义,量变是不能过度到质变,马克思同志对不起了,你的理论在中国学术圈里不合适。
正如网上一位朋友指出的一样,我们揪出毛病,不是不爱他,是希望他说走弯路少走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