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誉排行网 论文信誉排行网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官方首页
 投稿指南
 写作指导
 职称评审
 文献检索
 期刊科普知识
 非法期刊
 学术不端
期刊分类解释 期刊刊号的解释 医学期刊分类表 核心期刊 期刊查询 (2014-2015)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医学核心期刊 政策法规
CSSCI CSCD SSCI 《工程索引》(EI) SCI(科学引文索引) 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 2014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论文信誉排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不端 > 浏览正文
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打击同行评审欺诈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17年06月04

Tags:论文信誉排行网
 学术不端对整个学术界的发展,甚至一个国家地区,一个研究分支的学术精神,都有很负面的打击。特别地,如果从事学术不端成本代价很低,可以得利而不被发现,甚至说可以洋洋自得在学术圈里面介绍自己的“不端经验”,反而被认为是“有水平”、“有人脉”、“思路广”……那么,这样的国度这样的研究方向,真正的学术精神就死掉了。
 
 
   学术不端也分很多层次。例如不当引用(例如明明理论是从一篇文献中改良过来的,但是不强调该文献的原创性,却只在背景中轻描淡写提一下)和不当署名(贡献不足够就参与署名,或者在涉及作者排序的情况下不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可以看成是较轻微的学术不端;大段抄袭而不引用,没有贡献非要署名,甚至花钱请枪手购买文章,或者在学生和团队老师工作上强行署名,这就算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当然,在实验结果和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就更加严重了!学术不端覆盖的范围还很广,例如评审中换票,各种拉帮结派拜山头,说白了都是学术不端的行为。
 
 
   关于学术不端的分类和严重程度,几句话讲不清楚,我以后专门写文章探讨。这篇文章主要讲一讲最近让国人特别长脸的“同行评审欺诈”事件!
 
 
 
   同行评审,是一种被学术期刊所普遍采用的论文稿件评议过程。期刊的编辑来负责邀请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收到的学术稿件进行同行评审,并最终参考专家的评审意见来决定是否录用和发表论文。在同行评审的过程中,审稿人为高质量学术期刊担当“守门人”。
 
 
   然而,虚假同行评审却拥有“隐身衣”的魔力。一些低质量的学术稿件披上它,轻松穿门而过,得以在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究其原因,部分期刊允许作者在投稿的过程中自荐潜在审稿人以供编辑选用,并由作者提供他们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如电子邮件地址。如果编辑在邀请审稿人的过程中完全信任作者提供的信息,那么同行评审就形同虚设。试想一下,作者完全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审稿人姓名,但将其电子邮件地址伪造为作者自己的——实际上很多“不端分子”正是这样做的。这样一来,如果编辑选用这些已经被伪造的“虚假”审稿人进行同行评审,那么实际上是作者自己评审自己的稿件,最终的评审意见自然有利于文章的顺利接收和发表。这些文章在内容和结果上,一般也有问题,所以同行评审欺诈的论文很多也涉及其他学术不端。
 
 
   相比不当署名、剽窃、拆分发表、一稿多投等等,“同行评审欺诈”是近年来才被关注到的新的学术不端事件[1]。尽管真正最早进行这类欺诈的学者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学术界公知的同行评审欺诈的先驱,当属韩国东国大学(Dongguk University)的研究员Hyung-In Moon。但是他的造假术实在拙劣!出版社Informa Healthcare旗下杂志《酶抑制与药化学》(Journal of Enzyme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主编之所以能够发现Moon造假,是因为审稿人一般都很忙,但是Moon所推荐的审稿人简直积极地炸开天,一般24小时之内就能回复意见——这尼玛也太假了吧!在Informa Healthcare的多个期刊一共撤回了Moon28篇论文,但这也只是一小部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面,Informa Healthcare发现了至少6次同行评审舞弊事件,并撤回了110多篇论文。
 
 
   两年后,Moon的记录被打破,台湾省立屏东教育大学(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 Taiwan)的Peter Chen,在SAGE旗下的《振动与控制》(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共发表了60篇涉嫌同行评审欺诈的论文。后来这些论文全部撤销,Peter Chen从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被辞退,《振动与控制》主编Ali Nayfeh引咎辞职,时任台湾省教育长蒋伟宁也因为与Peter Chen有合作论文而辞职。
 
 
   Moon和Chen的事件并没有真正阻挡一批批的造假者。2015年8月,Springer宣布撤回一些“审稿人邮件地址造假”的稿件[2],一共涉及10个期刊的64篇论文。在这次事件中,第一次有报道称:“可能有第三方公司收取费用并帮助学者修改他们的论文以及投稿”,但是Springer出版社还无法坐实这些第三方公司有没有参与或者引诱、建议学者造假[3]。
 
 
   实际上,这在中国简直是烂大街的事情,不仅仅是修改文字和帮助投稿,而且可以直接代写论文,明码标价。尤其在中国的医疗方面,简直就是一滩狗屎!有些医院的领导和大医生,直接搞权力寻租,把采购药品、耗材、设备,和使用药品和耗材的权力换成“学术回扣”,让供应商找专家写文章然后自己署名第一作者发表。供应商还跪着求着要帮忙代写论文——你要是关系不过硬,想做这猪狗的事情,都还不一定能轮上,若是轮上了,又可以在尚未轮上的候选猪狗面前显摆!这尼玛是高级腐败啊,我看纪委都不好抓!!水平层次低一点的小领导小医生,就自己花钱去买论文,完全不写也能保证发表,价格从几千到一两万一篇不等。在这种风气下,中国人不露脸都不行啊。果不其然,今年Spring Nature出版集团撤回了发表在其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学术论文[4],因为经过深入的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存在欺诈。这些学术论文几乎都来自中国。
 
 
   撤回已经发表的论文只是事后补救,显然还远远不够。那么,如何解决学术论文发表中的虚假同行评审问题?
 
 
   高见呼吁出版社与编辑、作者和科研机构一起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5]。
 
 
   一方面,加强防范措施。作为期刊编辑,务必二次核查潜在审稿人的身份信息,并要求作者提供自荐审稿人的有效学术身份识别,例如:单位电子邮件地址、ORCID identifiers(开放的研究员和贡献者识别码)、Scopus ID (Scopus数据库作者识别码)等等,在这些地址上造假是困难的(当然,也需要防范黑客盗用账户密码[1],但是目前来看,“学者+黑客”这个组合还不常见)。
 
 
   另一方面,要严惩参与造假的作者。作为出版商,可以互相以机密方式分享欺诈审稿人和作者的名单和详细信息。当然,我个人认为,应该采集已经确认的学术不端行为,用一个界面友好便于查询的网站来集中公开造假者的姓名和单位,这可能才是一种可能的震慑方式。据此,学术期刊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直接拒绝这些作者所有新投稿件。作为学术委员会和科研单位,可以考虑撤销这些作者的相关科研资助,并对他们的学术职务进行降级处理。特别地,在中国,科协、基金委和学校不能一味考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要真正把这些害群之马牵出来严惩!
 
 
参考文献/参考链接
 
[1]C. Ferguson, A. Marcus, I. Oransky, The free-review scam, Nature 515 (2014) 480.
 
[2]http://www.springer.com/gb/about-springer/media/statements/retraction-of-articles-from-springer-journals/735218
 
[3]E. Callaway, Faked peer reviews prompt 64 retractions, Nature News, 18 August2015.
 
[4]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3277-017-5487-6  
 
[5]J. Gao, T. Zhou, Stamp out fake peer review, Nature 546(2017) 33.
 
 

免责申明: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客服EMAIL:lunwenpaih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