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 《中国新闻网》刊发了记者杜远、李丹蕾,在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痛陈13种学术不端行为》为题的新闻报道;该报道披露: 9月7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用“着实让人痛心疾首”的愤慨,痛陈当下学术界的13种不端行为。
(一)
杜远、李丹蕾在报道中说(以下为原文引用):
杜祥琬总结了存在于当下学术界的十三类不端学术行为,包括论文著作造假、抄袭、剽窃;靠拉关系、靠“忽悠”来争项目、争经费;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
这些不端行为还包括,评审学术成果搞“友情评审”;伪造学历,伪造所谓的SCI(科学引文索引);申报奖项搞包装,对于有关的评委、工作人员拉关系,甚至贿赂;以不实的评审材料申报课题项目;有的院士、知名学者兼职过多过滥;有的专家在评审项目和成果鉴定的时候,不能超脱本单位或者抛开相关单位的利益,不能坚守原则。
杜祥琬还说,有的学术单位为了评估集体作假,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扭曲了科教的价值观;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利化、利益化,偏离了管理的科学性,也使投机取巧者得利;还有的领导干部违反科学程序,干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院士评审;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
针对上述学界的十三种学术不端行为,杜祥琬表示,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学术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当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是造成目前学界一些道德问题的原因。杜祥琬说,先哲老子一生唯一的著述《道德经》不过五千言,若按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这位先哲可能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不好的评价体系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杜祥琬说,中国的学界需要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应该回归到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的思想。同时,还可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独立的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遏制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
(二)
杜祥琬院士站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这个髙层领导的岗位上,站得很高,看得也就更清楚了。他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学术界:申报奖项搞包装,科研项目靠“忽悠”来争,以不实的评审材料申报课题项目;研究是造假、抄袭、剽窃;科技工作者以权术代替学术,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评审学术成果搞“友情评审”,学术单位评估集体作假,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领导干部违反科学程序,把科研管理权利化、利益化。
你看看:从科研项目、学术研究,到学术评审、科研管理,在我国,科学研究的哪个环节还干凈?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特别说明:杜祥琬院士痛陈的当下学术界的13种不端行为,虽然只是有的研究者、有的领导干部、有的单位戓部门,但在最圣洁的科研领域,在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研究者、这些领导干部、这些单位戓部门?他们是怎样形成戓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受到了什么样的惩治?他们恶劣的负面影响,是正在消除还在正在不断蔓延发酵?
(三)
作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髙层领导,杜祥琬院士能够认清我国当下学术界的13种不端行为,有清醒的头脑,针对这些“让人痛心疾首”的弊害他开出的救治方案是:中国的学界需要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应该回归到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的思想。
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我国,当下学术界搞13种不端行为的研究者、领导干部、单位戓部门,他们之中很少有人受到惩治,绝大多数都正在享受着他们用不端行为获得的利益!他们恶劣的负面影响,不是正在消除,而是还正在不断蔓延发酵!!
事实很清楚,正是我国政治体制滋生了当下学术界的十三类不端学术行为,构成了中国学界的浮躁和官本位行政化的思想,因此,作者特别要问如下三个问题:
1、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学术界能如杜院士所述,能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回归到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的思想吗?
2、不改革我国当下的政治体制,我国学术界正在不断蔓延发酵的不端学术行为能被遏制或消除吗?
3、我国学术界正在不断蔓延发酵的不端学术行为如果不能被遏制或不能被消除,我国学术研究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