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它是中国科研人员争相看齐的指标,今天,我想要粗浅谈谈什么是 SCI以及SCI 是怎么运作的。
SCI 的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当初为 Eugene Garfield 所建立的书名数据库,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现归汤森路透所有,汤森路透还出版每年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SCI 索引超过3,500条期刊书名信息,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用户可搜索与自己领域相关的研究信息,SCI通过持续计算国际期刊的发表论文及引用数,使研究人员可以知道哪篇发表文章被其他文章引用、被哪个作者引用、或是最常被哪个领域的研究所引用。简而言之,SCI 会追踪被索引的科学家在什么期刊、什么领域发表什么论文,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引用数等。SCI 的搜索功能可设定期刊名、学科领域、年份、影响因子以及关键词来获取更精确的搜索结果,同时允许用户连结学术工作并了解特定主题的研究趋势,虽然 SCI 初始概念是一项即时索引发表论文的工具,但其优点很快在科研界散播,迅速广为人知,促使科研人员积极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发表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展示自己工作成就、建立个人声望、职涯发展的主要方法,而发表在 SCI 期刊上更是主要的成功衡量指标,发表在 SCI 索引的期刊上代表着作者的能见度还有在领域内贡献的可信度的一种提升,这也是国内毕业、职称评等和升等的必要项,有时候基金申请、找工作、申请研究项目也会考量这项指标。
SCI 对作者来说是搜索特定科研信息的珍贵资源,也是跟进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有其他指标可用来检索跟找到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像是 altmetrics 就是近期新发展的指标,我先前也在《意得辑专家视点》上探讨过“altmetrics能否取代影响因子”,科研人员应持续关注各项科研计量指标的发展,利用其他的影响力指标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科研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