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科学网上新载了一篇文章:《学术出版尴尬现状:重要成果95%在国外发表》。
除了文中提到的中国学者有了好成果不舍得在国内“明珠暗投”之外,另外一个原因是文章没有提到的,那就是:中国学者撰写的自以为有创新性的论文,国内所谓“核心”、“重要”学术期刊不收,只好投到国外去。
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曾和国内几个著名管理学相关学术期刊的主编或责任副主编聊,试图了解对方的录用论文的路子,最后却无奈地发现俺们觉得是个啥的“大作”国内期刊根本连收都不会收——或者说好听点是各刊有自己的录用准则,因为也舍不得投给所谓“一般”期刊,最后只好转投海外英文学术期刊,应该说还算幸运,最后收了。
这个过程很不舒服,因为中国人写管理类的论文,还是中文比较顺手,因为和数学、物理等论文不同,管理学要讲好故事,要知道我们的英文相对人家英美澳加的人而言,说清楚就不错,还故事?那就非常勉为其难了,所以,还是倾向于用中文讲好管理里面的故事,但是,由于论文的整体套路不符合国内期刊的要求,尽管语言能操纵自如,怎奈内容人家不感兴趣,也就只好眼望海外了。
据我所知,国内有不少管理学期刊就不再收过于理论而缺乏实证的论文,把过于强调理性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扔到了录用范围之外,而很欣喜于接受“XXXX建模分析——以YY为例”这个风格的论文。
总体感觉,目前国内管理学相关学术期刊喜欢以下两类论文:“模型+(算法)+算例”是一类,“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几条结论”算是另外一类。
我认为,在管理学的所有研究方向中,“方法研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从而也是“最”好的研究,同时也是最难的研究。但是,方法的研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给出算例分析,模型(尤其是数学模型)也很难一下子给出很漂亮的,方法研究的核心部分往往是对方法本身的阐明,包括起意、逻辑推演过程、可能的应用等。
事实上,中国一向看做学术神殿的哈佛大学,从其商学院流出的相当多的学术论文就是关于方法研究的,有些应该说是相当简单的,这些东西如果是中国学者撰写要投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拒掉的可能性非常大。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东西似乎也没有什么,比如波特提出的“价值链”、“五力分析模型”之类,可是,欧美学者对这类东西的重视程度就会高一些。而后来,这套东西还是在中国得到了很多程度和范围的应用。
目前管理类中文期刊所看重的更多是“调研数据分析”,包括统计数据或问卷调查出来的数据,其实其主观性还是相当强的,我还记得自己看到过某“核心”期刊的一期,居然2/3以上的论文都是这类调查数据的分析,各类饼图、直方图、折线图,多得不亦乐乎,呜呼哀哉!即便大兴调查之风是应该提倡的,这种东西也不应该多到这个比例吧?!
我自己在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至今觉得有几个方法的研究还有些意思,其他的针对具体问题类的模型研究只能算是“小东西”了,但是,俺们现在就是靠这些小东西在国内学术期刊上露脸,其他几个自以为的“大东西”国内期刊真的看不上,只好去投国外啦——
1,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论)的研究。包括我不断在科学网上给大家灌输的“原则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操作性机理”,以及“孕育——发生(突发+渐发)——发展(空间+烈度)——演化(转化+蔓延+衍生+耦合)”的过程机理分析;
2,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主要包括“六类目标——三个组成(7元组)——四种模式”;
3,管理机制失效分析方法,包括对失效表现/结果的判定、分析流程、多方博弈问题、机制再设计等;
4,应急“事中”评价策略;
5,十类应急机制的分析方法与设计;
6,风险矩阵分析方法的扩展。
大约这些内容,多数被迫投到了海外的学术期刊,只是里面包含有某一个或几个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内容才会写成侧重于“建模”或“问卷调查分析”的论文,最后勉强在国内的学术期刊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