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上海书展还未开幕,一场围绕中国学术出版 “走出去”展开的高端论坛昨天(8月13日)下午开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论坛上点出的中国学术出版这一尴尬现状引起与会者的反响。
尽管墙内开花墙外结果,中国学界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一些颇有现实成果的科技领域极度缺乏相关学术出版物。邬书林举例说:“中国已经大规模运行105万的发电机组,但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几乎看不到。我们的桥梁设计达到了世界水准,但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形成重要的学术出版物。”
邬书林认为,中国出版人该到警醒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只是低端地追求虚假繁荣,这个行业就要被淘汰。我们要向发达国家的出版人学习,尽管中国的学术出版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差距也意味着发展的空间。”
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看来,学术出版推动着科学发展、文化繁荣,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如今,占世界出版份额32%的学术出版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也是整个出版业中市场最稳定、利润率最高、回报最可靠的产业部门。无论是学术内容的世界话语权,还是作为产业的经济效益,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性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论坛上透露,在推动中国学术出版的方面,国家财政、国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术出版和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学术出版有关的三大基金也在不断增加:其中,170亿元的国家自然基金、14亿元的国家社会科学资金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用以支助学术出版,国家出版基金每年用于资助学术出版的也有三个多亿。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新增3500万元支持学术出版走出去。
如何用好这笔钱,让“不差钱”的学术出版“更值钱”,成为摆在中国出版人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论坛聚集了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上外等40多家高校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表示,上海交大将把学术出版“走出去“纳入学校国际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表示,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出版社应当坚守学术出版使命,打造学术出版精品。
邬书林强调,学术出版“走出去”需要大批原创学术出版精品作为工作基础,需要国内外学术出版商联合谋划,并按照国际出版规律和学术出版规范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在他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在学术出版领域全面赶超发达国家并不切合实际,“选好新兴学科,选好优势学科,选好重点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出实实在在的赶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