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誉排行网 论文信誉排行网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官方首页
 投稿指南
 写作指导
 职称评审
 文献检索
 期刊科普知识
 非法期刊
 学术不端
期刊分类解释 期刊刊号的解释 医学期刊分类表 核心期刊 期刊查询 (2014-2015)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医学核心期刊 政策法规
CSSCI CSCD SSCI 《工程索引》(EI) SCI(科学引文索引) 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 2014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论文信誉排行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指南 > 浏览正文
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分析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14年02月28

Tags:论文信誉排行网
 原文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6期


《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颁布之后,期刊编辑部“转企”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笔者认为,“转企”的目的是要推动学术期刊从原有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剥离出来,改变原有的运行模式,使学术期刊进入市场,并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那么,这种将学术期刊市场化的改革是否能够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呢?又能否带动我国学术水平的提升呢?本文将从市场要素入手,对学术期刊的“转企”和“市场化”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

1 学术期刊市场要素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一般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管理者。学术期刊市场也必然包含这几个市场要素。在学术期刊市场之中,生产者就是学术论文的作者,消费者则是购买或阅读学术期刊的人,一般都是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身份则要复杂一些,一方面,学术期刊承担着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审查和评判的职能,只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才能发表在学术期刊之上,这时,编辑部扮演者管理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最终是由编辑部校对、排版、印刷,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从这个角度看,编辑部又是生产者。“转企”改制之后,会对学术期刊的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学术期刊的相关市场要素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1.1“市场”的变化

所谓学术期刊“市场化”并不是说目前的学术期刊没有市场,而是这个“市场”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在现行体制下,学术期刊的市场可以界定为“小众市场”。学术期刊一般并不以广泛的大众为服务对象,因为学术期刊的内容更多的涉及专业知识,对于一般的人而言显得晦涩难懂。学术期刊的消费人群一般都在某一领域具备相当水准的知识,这些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圈内人”,正是这些“圈内人”构成了学术期刊的“市场”,也就是本文所称的“小众市场。”

“转企”之后,学术期刊将被推向“大众市场”。大众市场是指那些不分性别、年龄、种族、阶层、行业、地区差别的普适性市场。同时,“转企”之后,学术期刊将与原有的主管单位脱离,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这意味着原有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将不再给予学术期刊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学术期刊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学术期刊不得不与娱乐期刊、文学期刊等社会类期刊争夺市场。换句话说,就是学术期刊将从原来的“小众市场”进入到“大众市场”。

1.2“商品”的变化

在现有的“小众市场”条件下,学术期刊市场的商品是“学术价值”。无论学术期刊还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希望能够得到“圈内”对其学术价值的认可和关注。论文的学术价值高才可能在相应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其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学术圈的关注和认可;学术期刊也只有发表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高水平论文,才能在相应的“圈内”获得认同,期刊才会有更多的圈内人阅读,从而获得更好的口碑,使期刊在“小众市场”内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大众市场”条件下,学术期刊在“小众”的“圈内”已经无法获得必需的发展条件,仅仅依靠“学术价值”已无法带给学术期刊必要的经济条件,为了生存,学术期刊市场的商品就从“学术价值”转变为“论文”。小众市场条件下的论文是“学术价值”的载体,换句话说,那时的论文只是一种形式,其核心是论文所体现的“学术价值”。现在,“论文”已不再是承载商品的载体,而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用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在小众市场条件下,编辑部不用为生存发愁,提高刊物的“学术价值”,获得学术界的更多认可是刊物发展的唯一动力。而在大众市场条件下,编辑部必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要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学术期刊由于受众面的制约,销售量必然有限,同时也无法像社会杂志那样承揽大量的广告和赞助,因此,“论文”就成为了学术期刊拥有的唯一资源,也正因为如此,“论文”成为学术期刊的“商品”,承担起了学术期刊继续生存的重任。

1.3“目标”的变化

“小众市场”条件下,学术期刊以获得“圈内”学术认可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充分利用自己生产者+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在编订学术期刊的过程中,自然会排除那些达不到要求的学术论文,因为只有提高刊物的学术含量,学术期刊才有存在的意义,从而在学术界获得更多的尊重。这时,学术期刊会同消费者(学术圈)结盟,约束和管理生产者(论文作者),共同发掘高水平的论文,推动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

在“大众市场”条件下,学术期刊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此时的学术期刊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小众市场”,因为“圈内”的认可和好评已经无法提供学术期刊生存所必要的经济条件。而因为职称和毕业的需要,有大量作者有发表论文的需要,学术期刊只有通过收取版面费为自己提供生存所需的经济来源。这时的学术期刊将不再关注(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关注)论文的学术价值。学术期刊将同生产者(论文作者)结盟,彻底抛弃原来的消费者(学术圈)。因为学术圈内的研究人员数量有限,再加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学术期刊不可能通过销售盈利,至此,学术期刊将变成作者和刊物——两个生产者之间自娱自乐的游戏。

2 学术期刊市场化的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一旦选择了一条路径,它就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而,在实践中人们就会看到截然不同两种的情况。如果最初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径,就会越来越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反之,则会陷入一个低效率甚至零效率的体制中,不能自拔。人们常说的“路径依赖”主要指后一种情况 [1]  在学术期刊市场化的制度选择过程中就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

2.1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和职能是有限的。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主要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远离直接配置资源,远离企业的微观经营,远离市场的自我运行。” [2]

   在学术期刊市场,政府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严格遵守“有限政府”原则,从宏观上把握学术期刊市场动态,引导学术资源的合理流动,保障学术环境的健康稳定,推动学术期刊的持续发展。而《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对于期刊编辑部“转企”的要求,似乎违反了市场经济“有限政府”的原则。因为《办法》已将学术期刊强行纳入“大众市场”范畴,打破了学术期刊在“小众市场”的发展模式,此时,政府实际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参与者。这种方式实际上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政府“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直接参与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政府推动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的目标是使学术期刊市场化,并通过市场的竞争,使学术期刊在优胜劣汰中筛选出真正的精品期刊和顶级期刊,但是,学术期刊市场化的“催生”方式却是在计划经济——这种传统经济思维模式下进行的。这说明我们仍然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什么才是市场经济?如何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最大化?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2.2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世界银行前任副行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按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将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他指出:“由政府和法律引入来实行的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也强调:“政府作为一种特殊的团体也会介入导致变迁的过程中,充当推动者和实施者。”我国政府往往过于相信或者依赖这种“推动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从而陷入路径依赖的怪圈。

   在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问题上,政府使用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希望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改变现有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模式,将学术期刊推向市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主导性,政府习惯于使用行政命令,也就是本文所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对市场进行干预。在市场经济初期,市场分工协作关系比较简单,政府的主导行为有一定的必要性,经济效率也比较高。但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分工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政府仍然始终以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3 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途径

   政府推动的学术期刊市场化,是对近些年学术期刊市场“小、散、乱”现象的不满和反省,力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规范学术期刊市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这个目标和出发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以何种方式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却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思维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不仅无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反而可能会阻碍学术期刊的前进之路。因而,应该为学术期刊的市场化设计一种更为科学、更为稳妥的制度。诺斯把制度定义为社会的博弈规则。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多方面利益均衡的结果,过多考虑某一方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制度的不平衡。也就是说,既定的制度安排无法使人们获得一种满足状态。这时,就必然要重新寻找制度的均衡点。具体到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运用“选择性激励”的方法来寻找制度均衡点。

3.1正向激励

   制度的设定与运行应该是以最低廉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即追求一种帕雷托最优的效果,使各方利益达到完美的均衡。本文主要也是在寻求建立一种这样的制度。因为人们对于任何一种制度选择都是在当时、当地具体条件下,运行效益大于成本效益的制度,即制度的净效益大于零的制度。政府应该摒弃强制性制度变迁,转而寻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在有相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在学术期刊市场化的制度设计时,应该充分发挥现有“学术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作用,一方面,对于那些学术评价较高的学术期刊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既可以鼓励学术期刊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又可以起到标杆和示范作用,激励其他期刊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繁荣学术期刊市场,进而带动我国学术期刊水平的整体提升。

3.2反向激励

   反向激励。即通过惩罚性措施,保证某种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在学术期刊市场中,政府可以坚决取缔那些违反学术道德、损害学术风气的学术期刊。近些年,个别学术期刊为了经济利益,发表了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的,甚至是抄袭的论文,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期刊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学术期刊市场,维护学术期刊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成立专门的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并施行相应的淘汰机制,不具备学术价值的期刊的学术期刊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标的可以取消刊号,退出学术期刊市场。

4 小结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的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转企”不是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而是手段,学术期刊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顶级学术期刊,使我国学术期刊实现集团式的跃进,进而促进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保障。

   首先,应该在制度层面将学术期刊的“小众市场”同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市场”区分开来,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应该在“小众市场”下进行,而不是将其置于“大众市场”环境之中。其次,应该通过制度设定明确奖惩机制,加强学术期刊在“小众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充分运用市场规律,通过优胜劣汰,发掘出真正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最后,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切身利益,既要保证学术期刊拥有正常的生存发展环境,也要推动我国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还要保持我国学术生态的顺利运行。

[1]张德元.税费改革中的“逼税效应”的制度经济学.[2007-11-11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6502.html

[2]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51):11


免责申明: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客服EMAIL:lunwenpaih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