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博文讨论了期刊决策过程的相关问题,在了解期刊决策过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探讨同行评审的一些相关问题。
同行评审是怎么来的?
同行评审是什么?简单来说,同行评审是由某领域的专家对研究进行评估和评价。许多国家将同行评审视为科研发表的重点,绝大多数的期刊也都采用同行评审,一般相信经过同行评审可以确保发表的科研质量。在科研期刊刚开始发行时,就有在发表前进行评审的过程存在,只是形式各不相同,然后逐渐演变形成现在我们知道的同行评审形态。一开始的时候,决定论文是否发表的工作完全是期刊编辑来处理,但到了20世纪出,科学逐渐变得精细,研究人员开始钻研狭窄的学科领域,于是期刊编辑的决策工作愈发变得困难,随着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加,他们对职涯、基金等需求,开始产出大量论文,让同行评审机制开始成形。
同行评审的角色?
同行评审有学科专家进行审查投稿的新研究内容,因此能提高研究的可信度,这个程序能够帮助期刊编辑决定是否发表该研究,也能够让专家提出建议。了解期刊编辑决策过程的人,就知道同行评审无法决定论文发表与否,他们只能提供建议给期刊编辑进行决策。
同行评审类型?
根据期刊需求,不同的期刊采用的同行评审方式各有不同,有单盲、双盲、开放同行评审等形式。最近有些期刊也开始发表后的同行评审,希望能藉此淘汰不好的科学。虽然评审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用意都是在验证科学并确保研究发表后具有国际影响力。
如何应对同行评审?
所有作者都知道或经历过论文发表过程不是一步登天,论文投稿必须根据期刊要求准备许多相关文件与撰写投稿信,一旦递交出去后,短则几天、长则几周方能收到期刊回复,极少论文能够在不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立即接受发表,大部分的论文都需要根据评审意见进行几轮修改,知道期刊编辑认为达到发表标准为止。审稿人可以建议修改的幅度,比如简单的小修,或是需要增加数据补充实验等大修。期刊不会接受没有完善处理评审意见的论文,所以作者必须要遵守回复同行评审意见的一些准则,虽然作者不必要同意所有的评审修改意见,但回复时务必要提供有理有据的反驳,可以参考再投稿技巧来提升论文发表速度。
同行评审制度的问题
同行评审有其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决策延迟、评审偏见、剽劫、同行妒忌等。此外,同行评审虽不涉及任何实质的金钱交易,但却含有许多隐藏成本,最主要的成本是同行评审员及期刊编辑的时间,同行评审属于无偿工作,评审员完全是自愿花费时间评审论文,而期刊编辑也需要花费时间来找寻邀请适合的评审员,因此学术界针对同行评审究竟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还是责任等议题存在不同的声音。
同行评审机制的最大目标是确保高质量的科学获得发表,因此作者在了解同行评审在科研发表中扮演的重要性下,应将同行评审视为改善论文质量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