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期刊发展经历了以内容为旨归的产品探索期和以市场开发为旨归的市场探索期后,进入到了现今以品牌竞争力为旨归的品牌经营期。在这一品牌经营期,有两个关键词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品牌化”,也即注重期刊品牌质量的打造;二是“经营性”,也即在这一时期,需要把产品探索期所获得的对于内容方面的经验与市场探索期所取得的期刊市场化经验整合起来,走一种品牌经营路线。这既有对于期刊自有内容质量的强调与突出,也有将期刊作为一种品牌进行打造经营的实践化路径。学术期刊品牌化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对之做出个性化解释。爬梳各种说法,总结其共通之处,以下几个方面或可对学术期刊品牌化有所助益。
个性化定位
之所以强调个性化定位,是针对学术期刊存在的“千刊一面”来讲的。考量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就内容方面来讲,一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一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就主办单位而言,一是高校系列期刊,一是社科院系列期刊。不管是专业性学术期刊,还是综合性学术期刊,虽然刊发内容或总体不同,但从本质而言,也多有重合之处,这就使得学术期刊综合或专业的区分被消解。如何来解决,或可有如下两端。(1)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各守其分,打造各自的个性。就综合性期刊来讲,应多注重综合性,注重在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上下功夫,突出宏观性与跨学科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专业性期刊,则可在具体专业的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着力,注重专业理论与具体史料等方面的挖掘。(2)就主办单位来讲,应结合各自主办单位的优长和研究方向来定位。社科院期刊更多地突出政策性、资政类的研究,突出智库的特点;而高校学报则可突出学科性方面,更多重视基础性研究。这样,通过综合与专业的各守其分,高校与社科院系统的专业分工,学术期刊的定位或可解决,由之,“千刊一面”所带来的弊病也可适度化解,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的个性化研究。这方面的努力,如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等,都潜在地对期刊的个性化定位提出要求。也许,刚开始执行时需要经过“阵痛”,但长期来看,这是学术期刊品牌化的一种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各种学术资源的重复浪费,才能更加突出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与深度。
注重内容的延续性
之所以提出注重内容的延续性,因为在许多期刊的实际经营中,存在着选题内容“游走”的状态,也即在选题的策划上“重在参与”,在一个选题内容处于热点时“积极并盲目地”参与进来,刊发一轮稿件后便又开始考虑别的方面的选题了。诚然,积极参与热点是没有问题的,也容易使理论热点问题更加突出,问题是,相关讨论的重复性过多,无疑在将理论热点推出来的同时,也在消解理论热点问题应有的理论深度。因此,注重选题方面的延续性,是要在理论热点问题最初引进或萌芽时便积极地为之提供展示平台,在其被学界所重视时要重视反思,更多地突出一种跳出问题之外的反思,在其由被重视向“被忽视”时,要及时地将它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介绍给学界。这样一种对于理论热点问题的培育、重视、跟踪,才是真正的延续性的体现。如此才能突出学术杂志的经营苦心,而这种苦心经营的选题操作模式,才是学术品牌期刊建设过程中应该提倡的。再者,内容的延续性也可使期刊的个性化突出,当研究者提到某理论问题的研究便会想起某刊的时候,这一期刊的品牌化也就突显出来了。
注重作者生态的培育
一直以来,大多数期刊走的是“名家路线”。不论是处于期刊顶层的“大刊”,还是处于末位的所谓“小刊”都毫不例外,甚至有个别刊物直接以“钱”开路,以重金购买“名家名作”。于是,“名家名作”就成为期刊圈内的一种潜意识,反而忽略了作者生态的培育,个别期刊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学者还设定了各种门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9日发表的《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就批评了学术期刊对于青年学人在审稿及录用过程中的“学术歧视”问题。当然,本人对此并不完全苟同,但其提出的问题却是值得重视的,重职称、重名气、重学历、重师承等各种门槛的限定,说明学术期刊的作者生态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学术期刊品牌经营的重要桎梏之一。其实,作者生态的培育,也是对于选题内容延续性的一个很好的保证。众所周知,人的精力十分有限,研究者大多一生围绕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进行拓展研究,保持好作者生态,培养适合本学术期刊选题的作者,其实也就是在保持该学术期刊选题内容的延续性。只有作者与期刊“相知共舞”,才能有期刊内容的品牌延续。作者生态培育方面的讨论虽然一直很多,但究其执行力度和结果来看,与打造学术期刊品牌的要求差距还是很大。
深度开发同行评议制度
同行评议一直是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界的共识。就国内的期刊界来讲,大多执行的是狭义的同行评议,即同行专家对于论文的学术质量与文字质量提出判定意见,以之作为文章是否适合发表的依据。笔者在这里提出深度开发,意思是说,就期刊的经营来讲,不能仅仅将同行评议制度作为一种评判,而应作为一种期刊内容延续性与扩大影响的途径。大体而言,对于在提交同行评议的论文中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甚至争议较大的问题,学术期刊应该对争议问题进行考察,如果值得争鸣一番,那就将这一争议问题显性化,并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选题来经营,甚至诚邀同行评议专家撰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度讨论。百家争鸣的结果是,问题越辩越明,而期刊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期刊界有人一直强调期刊运作中的问题意识,这一对于在同行评议中发现的争议性问题,笔者以为,就算是问题之一种了。
以学术会议促进刊物的品牌经营
一直以来,学术期刊大多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甚至会合办学术会议。这样的学术会议对于期刊选题经营而言需要权衡利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题是否符合本期刊的长期选题意向。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国家与期刊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学术期刊主办会议完全成为可能。因此,在经费允许范围内,围绕期刊特有的选题来举办会议,增加选题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就成为期刊品牌化经营需要考量的手段。主办会议有如下优点,选题可以优化、参加者有所选择,这样,通过会议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深化议题,同时也会在会议中将期刊的影响力向外推介,期刊品牌的经营优势由是凸显。现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都有专项的会议预算,这就为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名单的期刊提供了更多的“以会促刊”的优势。
学术期刊品牌化的经营策略虽然各刊不同,但是,突出学术期刊所内蕴的灵感、品格、魅力以及亲和力,却是品牌期刊经营的根本所在。只有将学术期刊品牌化,品牌期刊的社会认同及影响力才会突显出来,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精神认同,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共建提供思想保障及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