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SCI收录的优秀期刊投稿:生物信息学领域文章向SCI杂志
投稿的经验(本刊发展部)
在过去的4年里,本人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一共发表了3篇第一作者的SCI收录文章(期刊影响因子分别为4.2, 6.2, 6.9),和2篇第二作者的SCI收录文章(期刊影响因子分别为4.0, 1.7),以及一项国际专利和一项国际PCT专利。相对于纯生物基础研究,生物信息的发SCI相对容易了很多,但文章却很难提升档次。当然,在不断尝试中,我也摸索出一些经验,今天大致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杂志的选择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具体的选择取决于课题的新颖程度,证据的可靠性,杂志的名声和影响因子(IF),杂志收稿的倾向性等等。下面结合我的3篇第一作者的SCI收录文章展开来谈一下我的个人体会。
一个新课题刚刚做完,从老板到学生往往都很激动,因此过高估计课题的新颖程度和证据的可靠性是经常容易犯的错误。这个时候需要一位这个领域的大牛给泼冷水,做出最好和最坏的估计。我的第一个课题是关于流感药物副作用的,当时闹禽流感,而FDA意外发现治疗普通感冒的药物Tamiflu可以治疗禽流感!消息发布后,该药物瞬间成为抢手货,各国政府纷纷采购(个人名义已经很难买到),中国政府也于2006年正式引进了该药(“达菲”)。然而,日本报道了数百例儿童服用该药后自杀或精神错乱。这里存在几个重要疑点:①为什么感冒药会导致自杀症状? ②为什么只有日本有副作用?(该药通过了FDA数千人的RCT Test)c) 为什么只有儿童有副作用?我们通过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假设,用一个亚洲人特异性的SNP几乎解释了全部疑点,之后我们花了半年多时间通过实验在分子水平验证了这个假设。这个课题当然很新颖,而且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先后尝试了Nature, Science, Lancet;但相继被拒。其中Science的主编非常友好,明确提出要我们补一个实验,但技术所限,没有做成。后来试了一个6分多的杂志,两个审稿人意见都很好,但编辑要求大修;后来我们补了两个实验,两个审稿人都建议接受,但编辑拖了两个多月不给意见;因为这个项目的时效性很强,我们果断撤稿,迅速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IF=4.2)。后来虽然给了个封面,但心里总是有些遗憾。这篇文章后来的国际影响力非常大。先后在FDA的2007年年度报告、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代表制药领域顶级期刊的Nature Drug Discovery都对该发现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芝加哥大学龙漫远教授在同一期杂志发表论文评论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Cell Research, 2007);日本研究该药物副作用的项目主要负责人Rokuro Hama 博士发表评论文章,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表示认可(BMJ, 2007)。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项目开始到投稿结束,有一个大牛自始至终坚持这是一个6~10分左右的工作,这就是牛人的眼光!这也就是我开头说的,为什么要找这个领域的大牛分析情况,做出最好和最坏的估计:这是避免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的良策。另一个很大的教训是,即使你的idea很新,如果证据不够充分的话,大牌的杂志也基本没戏。
我的第二个课题是关于毒瘾的。吸毒成瘾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用不同的技术鉴定出多种与形成毒瘾密切相关的基因和生物学过程。然而,由于技术单一,这些工作并不能从整体上解释成瘾机制。这就好比拼图游戏,虽然每一块拼图板都蕴含着一定的信息,而只有将大部分拼图板收集起来,并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这时才有可能浮现出真正蕴藏的图案。从2005 年初,我开始系统地研究控制成瘾的分子机制。我通过信息整合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分子水平的毒品成瘾相关基因数据库(http://karg.cbi.pku.edu.cn),对3个物种共收集了3000 多个成瘾相关基因,其中独立的证据超过2000 条。在这个数据库的强大支持下,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合,并利用生物网络和功能注释对毒品成瘾的一些宏观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很多系统层次的特征。原本打算投Nature Genetics。后来和这个领域的牛人们谈了一次,才切实感觉到目前的工作和Nature级别的巨大差距。试投专业期刊bioinformatics(IF=4.8),结果拒稿意见是‘我们只对新算法感兴趣’。花了一礼拜改格式,快速改投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IF=6.2)。三周以后审稿意见回来了,意见为小修后接受。截至到目前已有包括Economist, 路透社,Science, Nature China, China Daily等超过50家国内外媒体报道。路透社发表评论,赞赏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成瘾的新的分子通路;Science主编在“主编的选择”栏目中发表评论,高度赞赏了我们的工作; Nature China 在评论文章中把我们发现的集合称为毒品成瘾的“终极基因列表”。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经济人(Economist)杂志更是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我们的发现;有时候SCI就是这么奇妙,谁能想到一片曾被Bioinformatics秒拒的文章会吸引这么多眼球…
最后讨论一下杂志的知名度和IF。我的第3篇文章的研究工作其实没花多少力气。我在美国做交流时的老板对Cell Adhesion感兴趣,我就把所有相关信息收起来,做了注释,建立了一个以Ontology为基础的分子数据库。这次我的判断是准确的,6月24号投稿NAR (IF=6.9),8月18号minor revision, 8 月21号正式接受;从这个课题开始到文章接受总共4个月,是最顺的一次。投稿和卖东西一样;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谁都想把东西卖个好价钱,但有两个前提:第一,你明确知道你的东西值多少钱;第二,你要知道客人是不是真心想要这个东西。这两点明确了,投稿过程会变的异常顺利。另一个方面,NAR的IF算是比较高了,但是学科知名度和JBC比起来似乎还差了不少,虽然JBC现在还不到6。所以大家在选择杂志的时候,除了看IF,一定要考虑这个杂志在相关领域的声誉。简单地说,一般老牌、发文量大而且IF能稳定在5以上的杂志,往往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