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这种模式挑动了多少人的神经,和钱有关呗。
作为科研工作者,严肃来讲,我们只能看稿件内容,稿件有幸录用发表变成了论文,论文的结果的有趣性和启发性到底有多大,这个要靠时间和读者来判断。
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开放存取期刊都是垃圾期刊,其中以Hindawi出版社为代表,然后就是开放存取的战舰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是不少人取笑的对象。如小木虫上的一些虫友说的,只要自己审基金本子看到申请人发这些期刊就要毙本子,这种态度要不得,太任性了,也不科学,不严谨。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做SCI期刊粉碎机,这个是调侃一些作者在某些SCI期刊发表了论文,突然发现这个期刊就被剔除了SCI收录或者停刊了。事情虽然没有这么夸张和邪乎,但可能也是这些期刊录取稿件的标准比较低罢了,却不能一棍子打死。
我从当编辑的角度看,SCI期刊剔除或者停刊却是出版社自我整顿,末尾淘汰的结果。这种淘汰实际上督促期刊编辑部和出版社改进工作办法,如编委改组,重新提高期刊录用标准等。
从另一方面来看,稿件是否发表取决于期刊学术编辑和审稿人的推荐,事实上,很多已经开放存取的SCI期刊逐渐提高审稿标准,这虽然是一种商业运行模式,但商业公司有商业的规矩,因为商业公司的是利润至上,而且是长远的利润。虽然收取了高额版面费,但如果稿件质量下降,那么期刊被剔除也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声誉和效益。往往,这种商业行为下可以严格遵照商业规则,减少任性。
虽然很多研究人员担任开放存取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作为严谨的学者在审稿的时候还是很看重稿件的新颖性和结果可靠等,收费不收费是编辑部和期刊的事情,稿件质量的评定是审稿人的事情。
开放存取的争斗是传统出版行业对新事物的抗拒。
对于那些担任开放存取期刊编辑的研究人员,请你们严格控制稿件录用标准,办期刊质量提升上去,期刊的声望也就上去了。因为,要成为传统SCI期刊甚至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太难了,除非你和我运气一样好遇到伯乐。
今后,出版行业公司化和商业化会加剧,开放存取的航母会继续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