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讯发达,各种社交媒体提供了花样众多的联系方式。
作为科研人员,电子邮件还是非常便利的联系方式,电子邮件也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的标识。 投稿的时候一般在稿件里明确标记通讯作者。但工作单位变更等可能引发一些问题。
博士生毕业了,原来的电子邮件不使用或者放弃了,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做出的科研成果整理投稿,这时候如果采用了新的电子邮件,那么原来前期积累的科研成果记录难以对应到新的工作单位上,毕竟有重名重姓的人太多了。况且英文拼写下更加难以区分谁是谁,这时电子邮件的标识就非常重要了。
比如,一个学术大牛因为跳槽到一个新的高薪单位,采用了新的电子邮件,除了个别熟悉的圈子内的人,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此时大牛如果完成了稿件投递到一些期刊,估计会被审稿人当做新手的,这些审稿人会google作者的发表记录。一般而言,具有良好发表记录的人首先初步获得了审稿人和编辑的信任。
也有一些聪明的研究人员,不放弃自己博士阶段的电子邮箱,如蔡宁博士,哈哈。
实际上,无论博士毕业还是跳槽换了单位,投稿的时候一方面继续使用原来的邮件地址(原来工作单位可以不写),同时写上自己新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过度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