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越来越多,发表论文的途径也越来越宽,很多人都不缺少SCI论文了,但总的突出点什么了。有高IF期刊论文的可以把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秀一秀,咱拿“质量”吓退你,看你还嘚瑟那个SCI论文数量。如果没有高IF,论文数量也不多的人咋办?还活不活? 这不是有人建议看论文引用次数嘛?这些都靠谱吗?
关于论文数量,我想99.999%的人都是反对论文数量的,以为多了必然“灌水”,论文多的人难以出“精品”等。事实上,有些课题组比较多,如果PI和助手的思维比较活跃,组里的写手又很给力,每年发的论文多一些也是很正常的。比如国内几个课题组的博士生也多,每年在SCI期刊发表三四十篇论文很正常,做控制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课题组。
论文数量多的直接好处是宣传了课题组的成果,无论你怎么检索总会搜索到他们课题组的论文,引用也相对容易增加,这里当然包括了自引的。
高IF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用就一定高吗,不是每一篇都高,部分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引用非常低,严重拖拉了期刊影响因子,这样的论文发表让作者情何以堪? 所以用影响因子来衡量某篇论文水平是不靠谱的,这只代表了期刊的平均水平和关注度。
引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每篇科技文章都要搞个引言,里面要弄一堆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简介,包括本稿件研究内容如何引出,稿件的研究背景和相关研究进展,已经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潜在价值和科学意义。有些文章的引言很多,这种情况下要么作者太原创,相关的成果太少无法引用和介绍。一种是作者觉得其他做的东西不值得一提,干脆省去,直接搞几篇自己相关的论文放上去让稿件结构完整。还有一种是作者对这个领域认知度不够,不知道怎么评价和引用相关研究成果。
而有些文章内容因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比如交叉学科。要在引言里交代好相关知识背景,以及对应领域的几篇论文,这样总的参考文献就增加了。
实际上引用的本意是和稿件相关内容才可以引用,即作者看了某个文献,该文献对作者的思路有真正启发,作者从某篇文章实际受益,所以才引用。但是,科技论文默认读者都是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不可能把所有相关的基础知识都列入,所以会引用一些原始的基础文献来给读者和审稿人,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参考文献数量增加。
有些作者喜欢给读者和审稿人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都找出一些文章赋予短评并作为参考文献,这样让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读者很收益。
那么,文章被别人引用就代表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吗?
不见得如此,很多时候文献的引用就纯粹是个引用,基础知识的佐证罢了,和水平无关,也和兴趣无关。
所以,不能激动。
一种引用,称为“强迫引用”,好像一些小国家的审稿人习惯如此。
每天发表的文章那么多,论文能被引用似乎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这都和水平无关。
文章的水平和贡献不是一回事,这一切需要时间来检验。
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引用都是一种统计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统计罢了,别和水平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