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下午,《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系列期刊的主编,编辑部主任们召开第二届理事会,讨论促进两刊发展和建设我们国家品牌期刊问题。有幸作为被“两刊”表彰的优秀作者,本人旁听了部分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就“两刊”发展计划的发言和建议,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先生做了总结性评述并号召“两刊”编辑部积极做好宣传,吸引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品牌和影响力等。
客观来说,以高等教学出版社创办的《科学前沿》英文系列期刊,中国科学杂志社创办的《中国科学》系列期刊,特别是《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系列期刊自创刊起就在国内科学界具有非常高的认可度,一些大学甚至把《中国科学》期刊论文列为A类,很多老作者以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感到骄傲。
引入JCR评估,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情报所对期刊的大类分区,让一些国内创办和主办的英文SCI期刊分区靠后,比如《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基本都是划分在3,4区,这一点说明科学院情报所还是严格遵守评价标准的。
也有人建议国内王牌期刊的主管部门直接将国内创办的期刊如《中国科学》系列期刊直接划入SCI 1区,制定自己的评价标准,甚至建议评定人才项目等必须在国内一些指定的期刊发表论文。
实际上,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以死板的分区标准绑架了作者,绑架了期刊。
对于真正有影响力的作者,论文发表在哪儿都差别不大,虽然很多研究人员需要把论文发表在“高级期刊”来证明和推销自己。很多国内作者对国内期刊的确是爱恨交加,仔细准备个稿件吧,投递国内期刊,审稿周期三个月,写一堆或者几句不疼不痒的意见把你稿件给毙了。另外,一些审稿人审稿的时候看邀请自己审稿的期刊级别和学术编辑的影响力,对国内期刊的审稿很不认真,很不严肃,多数情况下把稿件塞给自己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生来审,看看小木虫上那些虫友晒自己为导师审稿的帖子就知道这个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不严肃的审稿态度打击了一些研究人员,这些被国内期刊拒稿的作者把稿件重新投递到国外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却被录用了,自然得出国内期刊是垃圾不识货等结论。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国内期刊影响力难以真正的提升,因为作者伤不起,等不起啊。
另外,就是投递国外期刊的时候不愿意甚至故意回避引用国内英文版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导致我们部分优秀的科研成果难以扩散和传播。
这种自己毁掉自己,自己不给自己国家期刊发展机会的局面需要改变了。
科学研究请从建设自己的国家期刊品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