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中的一项数据。它的计算公式也很简单,是用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期刊定量评价指标。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其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影响因子是对期刊影响力(被引用频率)进行评价,并不是用来评判单篇文章质量或作者科研水平的指标。简单地用期刊的水平来代替单篇论文的水平显然是错误的。不幸的是,现在众多科研及基金资助机构都还在这样做。而且影响因子已经被滥用到成为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的一个硬指标,还直接和奖金挂钩,导致了科研人员竞相“投靠”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现状。虽然几乎每个人都对这种现状颇有微词,但又都“骑虎难下”,文章投稿的时候还是会多少受到期刊影响因子的左右。因为唯影响因子是论的结果,就是评价体系关心的只是你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却并不关心文章发表的内容。
近年来,学术界反对影响因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2012年12月,美国科学促进会等75家科研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关于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不能将影响因子作为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的评审标准。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2500人和约900个组织签署了该协议。2016年7月11日美国微生物学会(ASM)也在官网上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响因子。同时学会表示,这一扭曲的评价系统损害了科学本身,阻碍了科研工作的交流。2016年7月5日,几大顶尖级学术出版机构包括多家著名期刊(Science、EMBO、eLife)与出版社(PLoS和SpringerNature)的主编及高层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提交了一篇关于系统分析各大期刊影响因子的论文。该文章揭示了期刊影响因子不能体现单篇论文的引用信息。文章同时呼吁期刊降低对影响因子计算的痴迷和依赖程度,并强调引用分布曲线。英国皇家学会和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也已经公布了引用分布(citation distribution)这个概念。《自然》杂志的一名发言人称,《自然》将会尽快更新其网站,以使其涵盖多种评价标准。当影响因子开始衰落其他一些评价指标就跃跃欲试了,如PlumX Metrics,article-level metrics(ALM,PLOS使用)和Altmetric(Nature Publishing,Wiley等使用)等。Altmetric是对单篇学术论文的评价采用非传统计量的一种新的计量方法。可以反映某一论文分享、下载和阅读的情况,它有更快速、全面、综合地评价定量指标对论文影响力的可能性。但Altmetric也有许多缺点,例如现在只对英文文献有利,而对于非英文发表的研究不利。而且Altmetric只是基于关注度,更重视热门学科或是具争议性的课题,多人传阅讨论而不考虑这些关注是正面或负面的,对于文献真实的质量Altmetric并不知道。同时这样的指标也是比较容易被操纵。可以预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文献数据库的不断完善,用以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新指标也会不断地被提出。但有学者曾说过:“唯一衡量论文质量的方法就是:人们应该完整地阅读全文,然后由自己来做出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很多严肃的科学期刊而言,除了极少数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外,其他人或许很少有兴趣把全文读完。”因此,总的来说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用者是否正确理解和合理地组合使用这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