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学术论文撤稿数量激增十倍之多,每年撤销的科研论文超过300篇。撤稿文章涉及的作者遍及全球。其中,因为涉嫌伪造数据而被撤稿的主要有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而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国家被撤稿的原因主要是论文重复发表和涉嫌抄袭。
撤稿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既有非主观的研究错误,也有涉及学术不端的主观性错误。但无论如何,论文被撤稿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影响也是严重并且深远的,对涉及到的各方都会造成声誉的损害。例如对于作者,很可能就断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严重一点就因为影响恶劣而被起诉。比如曾是胶体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的德国麻醉学教授JoachimBoldt,跟被送进美国联邦监狱的马塞诸塞州疼痛学专家Scott Reuben。承受能力差一点的最后自杀的也有,比如.日本鹿儿岛大学医院血液学教授WataruMatsuyama,和著名的小保方晴子事件中的笹井芳树。对于科研机构,以后要想在该方向上获得经费就会更加困难;对于期刊的影响似乎要小一些,但是难免会让其他科研人员质疑它的同行评审过程和文章质量。正是因为后果如此严重,期刊编辑总是想避免撤稿事件的发生。据统计,实际上只有大约40%的被撤稿文章在 PDF 文件上使用了水印通知。更多地则只是一撤了之,根本不公布撤稿原因。曾有研究表明,实验差错是大多数论文撤稿的原因,但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对论文撤稿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对于这种善意的假设提出了质疑。这篇研究报道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两名科学家和一位医学信息顾问选取2047篇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撤稿论文,并对撤稿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他们发现,在所有能辨明原因的撤稿论文中,有四分之三的论文撤稿源自学术不端。所以简单地把论文被撤稿的责任推到客观的研究错误上难以引起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学术不端导致撤稿的原因很多,包括数据造假、图形处理、虚假同行评审报告、自我剽窃以及作者挂名等。一篇文章里可能同时含有几个学术不端的行为。最近的撤稿观察披露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涉及一名日本骨科研究人员,他总共被撤消了12篇文章。他的文章有篡改数据、作者挂名和自我剽窃等问题。通讯作者佐藤弘承担撤稿的全部责任。他还有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 其撤稿通知也被刊登在《肌肉骨骼及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上。在第二个事件中,由总部设在台湾的生物材料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的七篇文章被撤回。原因同样是涉嫌自我剽窃、数据造假和作者署名的问题。研究人员甚至使用相同的数据(或修改后的版本)来描述不同的实验。以上两个事件,研究人员都同时违反了学术道德的几个规则。在这些撤回的文章里中,自我抄袭是一个常见的但还未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未经出版商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已发表的内容,也是侵犯著作权法的行为。自我抄袭是一个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都很恼火的事情,因为这纯粹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然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抄袭和自我抄袭的鉴定比以前容易并且日益高效。抄袭检测软件和PubPeer可以帮助发现自我剽窃案件。IEEE的一些期刊将文章的相似句子超过300字就认定为有抄袭的嫌疑。解决期刊的撤稿问题并不容易。虽然正规的学术期刊发表前都会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但同行评审也是人,不可能保证经过评审已发表的文章就百分百正确。如果只是一些小的错误,期刊会采取勘误声明的方式。但是如果作者铁了心要钻空子伪造数据,那仅仅靠同行审稿来预防是远远不够的。而撤稿这个事后处理方式对很多作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因为撤稿总是滞后于发表很多。对不少作者而言,要达到的目的早就达到了。个人认为,只能加大违反学术出版道德带的惩罚措施,只要造假带来的后果远大于收益,主动学术造假的行为才会得到有效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