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SCI拒稿更让人心寒——遇到无底线的审稿人抄袭你的论文
-山行
如果你辛辛苦苦写完的论文,被拒了,我想你的心情一定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你的论文被拒之后又发表了,我想你的心情一定是柳暗花明疑无路,山重水复又一村;如果你的发现自己的文章发表了,然而作者却不是你,我想你的心情一定是快磨三尺剑,预斩奸人头,这绝对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可忍,反正我是不能忍。
2016年12月12号(这个双十二和购物无关),在美国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刊出了文章《Retraction watch: Dear peer reviewer,you stole my paper: An author’s nightmare》直指论文审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下面是关于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审稿人窃取论文成果事件的部分节选,为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在译文后面附有原文供大家参考。
令人不安的审稿人的剽窃报告
虽然我们只记录了审稿人恶性窃取稿件并擅自发表的少数案例,但这些案例确实发生了,这让许多作者心生恐惧。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种信,这种被抄袭了的作者给偷他工作的审稿人给的信。但是在塔夫茨医学中心的Michael Dansinger意识到他提交给《内科学年鉴》的被拒稿了的论文被再次发表后,该杂志意识到竟然是一位审稿人发表了Dansinger的论文,随之发表了评论文章解释整个事情的经过。
Althoughwe’ve only documented a few cases where peer reviewers steal material from manuscriptsand pass them off as their own, it does happen, and it’s a fear of manyauthors. What we’ve never seen is a plagiarized author publishes a letter tothe reviewer who stole his work. But after Michael Dansinger of Tufts MedicalCenter realized a paper he’d submitted to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that hadbeen rejected was republished, and the journal recognized one of the rsviewersamong the list of co-authors, it published a letter from Dansinger to thereviewer, along with an editorial explaining what happened.
这封信和评论文章证明该审稿人发表的论文包含有原作者提供的数据-现论文已经被撤稿-但还没有追究审稿人的责任。Dansinger写道:“亲爱的剽窃者:一封致恶意窃取稿件并擅自发表我们原稿的同行审稿人”,这个盗窃者偷窃的不仅仅是一个论文稿件。
The letterand editorial identify the paper containing the stolen material — now retracted— but don’t name the reviewer responsible. As Dansinger writes in “DearPlagiarist: A Letter to a Peer Reviewer Who Stole and Published Our Manuscriptas His Own,” the reviewer took much more than just a manuscript:
完成一篇高水平论文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最初的概念化研究到最终的发表经过了5年的时间。我的这项研究项目需要大量的工作,需要努力找到合适的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筹集研究资金,获得批准,为研究人员准备材料,进行饮食规律的研究,学习访问,分析处理研究数据,并撰写初步研究报告。这项工作是由美国政府和我所属的学术机构资助的。“您”在《内科年鉴》上看到的第二个分析结果所使用的特别方法,是我的同事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开发和验证的。总之,这项研究至少花费了4000个小时的工作。
It took 5years from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study to publication of the primaryanalysis (1). This study was my fellowship project and required a lot of work.It took effort to find the right research team, design the study, raise thefunds, get approvals, recruit and create materials for study participants, runthe diet classes, conduct the study visits, compile and analyze thestudy data, and write the initial report. The work was funded by the U.S.government and my academic institution. The secondary analysis that youreviewed for Annals used specialized methods that took my colleagues many yearsto develop and validate. In all, this body of research represents at least 4000hours of work.
学术不端行为分为四种不同的行为
对于”学术不当行为伤害“,《内科医学年鉴》的主编Christine Laine确认存在多个不同程度上的不当行为。
In“Scientific Misconduct Hur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Editor-in-ChiefChristine Laine identifies the “several layers of bold misconduct” that tookplace:
一、审稿人应该保持论文的机密性
首先,同行评议人员应当保持他们评议论文的机密性。他们应该克制住为个人目的使用他们从论文中学到东西的冲动,直到别人论文成果被发表出来后,才可以作为他们的信息来源被引用。
First, peerreviewers should maintain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papers they review. Theyshould refrain from using for their own purposes what they learn during peerreview until the work is published and can be cited as the source of thatinformation.
二、审稿人直接抄袭他人成果
第二,审稿人直接抄袭Dansinger和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几乎是逐字重复了了论文的文本、表格和数据。
Second, thereviewer blatantly plagiarized Dansinger and colleagues’ work, reproducingalmost verbatim the text, tables, and figures.
三、审稿人编造假案例
第三,审稿人捏造了一群并不存在的欧洲病例——这是极其恶劣的行为有可能导致临床医师基于伪造的数据对病人护理做出错误决定。
Third, thereviewer fabricated a cohort of European patients that did not exist—aparticularly egregious act that could have resulted in clinicians (unknowingly)basing decisions about patient care on fraudulent data.
四、剽窃论文的共同作者同样也难辞其咎
第四,这篇剽窃的论文有许多共同者,他们都难辞其咎。他们显然没有贡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没有证实是否参与这样的研究,但竟然允许自己的名字被使用。
Fourth, theplagiarized article had many coauthors. These coauthors are also culpable. Theyallowed their names to be used, apparently without contributing anything ofvalue—not even verification of the study’s existence.
审稿人剽窃论文,国内也曾出现,被涉事教授被开除
2011年6月10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的一则爆炸性的新闻“中国审稿人怎么了?竟然把评审的稿件拒了后,换上自己的名字重投!”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某高校教授在作为审稿人评审他人论文时,先以“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为由退回,随后却把原作者论文稍加修改,再另投他刊。审稿人将别人的文章改个题目而其他内容几乎不变的行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事情还真是需要点“想象力”才能做的出来。难道真的是“抄不如剽,剽不如偷”?
付炜涉嫌剽窃事件时间表(来自百度百科)
(涉嫌剽窃文章用A-,B-表示)
(A—《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B—《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A- —《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B- —《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作者将A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4月10日,魏勍颋等作者将B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A文章。
2009年10月21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B文章。
2009年11月3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B稿件退稿。
2009年12月22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A文章退稿。
2010年1月6日,付炜将B-文章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年1月,《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请关佶红(B文章原作者之一)审稿B-文章,关佶红发现剽窃,向《电子学报》反映。《电子学报》数次联系付炜。
2010年1月27日,付炜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称审稿、冒名顶替系学生所为,自己不知情。
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A-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2010年5月17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邮件获知B-文章涉嫌剽窃。
2010年7月1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对B-文章作出退稿处理。
2010年11月19日,《自动化学报》录用付炜A-文章。
2011年3月,《自动化学报》发表A-文章。
2011年4月21日,《电子学报》收到举报。经编委会鉴定,A-文章为剽窃。
2011年5月20日,《电子学报》向《自动化学报》通报A-文章涉嫌剽窃。
2011年6月10日,《电子学报》将谴责付炜剽窃的公告发布在官方首页上。
2011年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发表公告。
燕山大学关于付炜事件的处理情况说明
《科学时报》社:
我校认为,付炜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形象。根据《燕山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燕大校字[2008]80号)文件和学校有关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解聘付炜的教授职务。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纯洁学术环境,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结合下发的《关于付炜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燕大校字[2011]95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11年7月7日下午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警示教育活动。此次教育活动内容为集中学习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冀教科[2010]4号)和《燕山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燕大校字[2008]80号)等文件,要求全校教职工要以警示教育活动为契机,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师德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从源头上建立起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1年7月12日
《科学时报》记者对付炜事件的调查(来自科学网)
6月15日。河北秦皇岛市,燕山大学。
接到记者要求采访的电话后,不到10分钟,付炜便匆匆赶到了记者所在的燕大宾馆。
一件碎格水洗衬衫,一个普通黑色公文包,在记者面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教师神情略显紧张。
“我不承认剽窃”
采访地点选在了校园中,一处静谧的场所,阳光时隐时现,偶尔在阴霾中露个头。
“我不承认剽窃。这件事情将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只有申诉权和说明权。”付炜的辩白为这次面对面的采访确定了基调。
但是,对于涉嫌剽窃的事件经过,付炜此次回忆的细节,与几天前在电话中所说略有不同。
据付炜回忆,在应《电子学报》编辑部邀请审阅陈荣元的文章之前,他曾在网上和某位未曾谋面的研究生有过接触。这位研究生请求付炜为其修改论文。
“是2008年的事情,(该研究生)说是给我一笔钱,我没有同意。”
按照付炜的说法,此前就有很多学生为了评奖等事由找他修改文章,他也多次答应过这样的请求。
而这次,按照约定协议,付炜将可以分享该研究生的部分成果。“可以挂名,或者直接拿来发表”。
“时间有些久,加之是在网上联系的,所以该研究生姓名、是硕士还是博士我记不清了。现在人也找不到了。”
付炜表示,当拿到《电子学报》发过来的陈荣元文章时,发现与其曾修改过的文章雷同,于是就把陈的稿子退了。之后,才把这篇研究生文章的某章节修改后投往了《自动化学报》。
“我已经按要求向《自动化学报》提供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付炜强调。在记者提醒其所提供证据被《自动化学报》认为并不充分,且陈荣元称保存着所有原始数据时,付炜表示自己也有,“可以向《自动化学报》提供”。
而对于那篇拒稿后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文章,付炜则表示自己对于这一切并不知情,“也许有学生冒名”。但被问及“冒名”的学生为何不署名,反而署了本院教师廖某(已离开)和其他院系老师邢某之名时,付炜则除了“不好说、不知道”外,便不肯多说半句。
对于两起涉嫌剽窃事件中其他共同署名的作者,付炜表示,高某等四位研究生作者只参与了后期的Latax排版工作。而共同署名的两位青年教师也未曾参与实质性实验和写作工作。
付炜的解释与此前记者对两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者的采访基本吻合。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研究生高某告诉记者,“《自动化学报》要求作者要Latax排版。因为付老师年纪大了,就找我们四个帮忙。当付老师给我们挂名时,我们还挺感激的,虽然对毕业并没什么帮助。”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影响我们的毕业。”这几位研究生非常担忧。
学术不端是硬伤。此类现象还有
在对“付炜事件”持续跟踪报道期间,《科学时报》编辑部收到的两封来自燕山大学的邮件,直指付炜所处环境。
在邮件中,一位知情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出了这种事情也是一个老实人的无奈之举。因为付老师不会钻营,也是在大环境下走上这条路的”。
更有网友则将批评指向了学术体制:“不是付教授的错,是我国的体制弄人,科研评价系统不变,类似的事件将继续发生,只不过换个人而已。”而对类似看法,各界也有不同意见。
科学网网友评论就认为,即便是现在的考核制度怎么怎么的不合理,也不能成为剽窃的理由。毕竟,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