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别声音,指出期刊Nature大量发表“不可引文献”以“虚增”影响因子。相信文献情报界大部分同行应该不会认可此观点的,也就没有理会。但今天发现一个在我心目中颇有地位的媒体,也引用此观点。忍不住了,看看数据吧:
出版年 |
文章总数 |
A数量 |
R数量 |
(A+R)2015年引用 |
O数量 |
O2015年引用 |
2015年总引用 |
不可引文献贡献 |
2013 |
2605 |
832 |
28 |
32961 |
1745 |
2383 |
35344 |
6.74% |
2014 |
2561 |
828 |
34 |
28071 |
1699 |
2681 |
30752 |
8.72% |
小计 |
5166 |
1660 |
62 |
61032 |
3444 |
5064 |
66096 |
7.66% |
表中A代表“article”,R代表“review”,O代表非“article”或“review”外的文章,即计算影响因子时不算分母的文章。以上数据采集时间是2017年5月 19日,与2015年影响因子采集时间(大约是2016年2月前后)不一致,所以与JCR中数据不完全相同,但大致一样,不影响分析及结论。
从直接的数据出发,可以得出的事实是:
1.Nature的确发表很多“不可引文献”,即非“article”或“review”类的文章。
2.这些“不可引文献”真的不怎么“可引”,其对Nature总引用贡献很小,对计算影响因子的引用贡献也很小,怎么算都肯定不超过10%。
3.Nature2015年度影响因子是38.138,去掉10%也还有30多,几乎不影响其影响因子的排名。
结论:Nature 不存在靠“不可引文献”来“虚增”影响因子的问题。
但,Nature 为什么还要发表这么多“不可引文献”呢?这个问题其实应该留给科学家,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科学家为什么喜欢看Nature的这些“不可引文献”呢?因为我相信,如果科学家们不喜欢看,Nature早晚会不发这些“不可引文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