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要到了,新的期刊影响因子要发布了,多少人翘首以待。
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中行政化并没有减弱,管理部门和职能处室越来越多。整天喊着教授治校,但靠谱的教授真正有多少,所以行政化反而加强了。我们很多人反对高考,高考改革花样越来越多,但都逃不过量化考试选拔的路子,真的全面放开自主招生估计就乱了,所以更要加强对高考招生的监督。
上篇博文我谈了关于职称改革问题,其本质在于体制内的编制定额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推动职称的改革,而不是简单的下放权力来把职称评定搞乱,搞烂。
影响因子即将发布,科学理性的对待期刊影响因子,明确期刊影响因子的本意和作用,进一步规范影响因子的量化对于科学评价,抑制科学研究的泡沫是一剂镇定剂。
影响因子本意是用来评价期刊的,给予编辑部的编辑在版块设计,定向约稿、为读者导向热点问题。按照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的引用统计,在此基础上推广了5年平均引用统计等指标。从多种期刊的引用统计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是极少数论文贡献为主,而且其中的引用包含了自引和他引。
对于真正做学术的人,很少关于期刊的影响因子,他们最多关心的是自己的论文是否有读者感兴趣,比如论文在期刊主页的下载量,进一步是引用量,是否有人跟进研究。他们更关心的是投稿期刊是否有多少读者群,读者是那些层次的人。
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对本领域相关期刊的风格,定位,发稿难易程度有准确的认识。而且可以自由地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并非只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固定的期刊。
不少人和我交流过投稿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级别。其实这些指标都是在网络可以查询的,如果经常询问这些问题,说明你还停留在视野很窄的初级阶段。
作为高级学术编辑,我们经常会分析一些相关期刊的热点和高被引论文,作者分布,据此,我们会给主编建议来特邀一些有影响力的作者来投稿,或者领域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如高级编辑来为我们写评论,我们自己的高级编辑也会写一些review and guidance来引领这个学科方向,让本领域的人去探讨那些有趣的但没有答案的问题,特别会要求一些有声望的作者在他们的论文最后一段写open problems,这样让读者能找到后续研究的思路,或者给他们启发。
最终是希望读者看到我们期刊的论文能有真正的启发而跟进相关研究,读者的偏爱就是我们高级编辑以及主编的愿望,对于出版社来说获得更高的下载量和订阅量。
如果被影响因子绑架,那么那些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出现了0引用,那么将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关心论文的传播和分享才是最重要的。
影响因子和分区事关毕业,论文奖金以及自信度,这说明我们真的处于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还把科研当做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乐趣使然。
无论期刊影响因子高低,那是编辑和出版社的事情,和多数作者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