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无理的审稿意见
我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常常会见到作者对编辑处理稿件的结果不满。甚至我碰到过“学术影响比较大的作者”对编辑提出的退稿意见愤愤不平。一些年轻的作者常常认为“世道不公”、专家没有读懂文章,一些专家级作者会认为编辑的工作有失误、怀疑国内期刊的审稿程序,更有人认为编辑或审稿人跟自己过不去。一般来说,作者常常认为“国内的同行专家审稿的不认真!”
这个我也有同感,但是不认真的标准与作者的不一样。一般作者认为审稿人不认真是因为“否定了他的稿件”,而我认为:不认真原因是“多数审稿人”给出的评价只是泛泛之词,有的甚至将文章中的内容复制过来充当审稿意见。反倒是能够提出文章问题的意见不多。说好话容易而挑毛病难,要提出文章的不足至少需要通读文章,如果提出的意见不局限在写作方面,那更需要有一定的资料做依据。通过审稿意见就可以看的出来审稿人是否熟悉该研究领域、审稿是否认真。好的审稿意见,除对文章的选题定性评价之外,会对研究的具体过程进行认真的审视,会提出一些有实质内容的意见或者是疑问,有的还会给作者提出许多深入研究的建议。
这样的审稿意见在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中青年审稿人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审查意见,即使是对稿件持否定态度也可以给作者带来莫大的收获。但是,常常让编辑左右为难的是,只介绍文章所研究的问题而缺乏对文章的评价,有时尽管对文章的整体水平不满意也给不出来具体的意见,只是一个“水平一般”,似乎编辑不知道文章在研究什么,而向编辑做知识普及或是作者的自我推荐信。
而让作者不满的当然是否定性的评价,这里边有几种情况。
(1)对于审稿人来说针对稿件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稿件的完全否定,有的只是学术上的探讨,但是由于一般水平还可以的期刊不会只是在审稿人认为不适合发表时才决定退稿,审稿通过的稿件往往多于发稿的数量。所以,编辑常常会根据审稿的意见来判断稿件的取舍。有时退稿的意见只是一个借口,而实质上是对稿件的写作水平、选题方向等不满意的综合反映。所以作者会感觉:“这样的就给予退稿处理啦?”
(2)对于审稿人来说,没有时间仔细研读作者的稿件,往往在读到文章的开头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好或坏的概念。如摘要中看不出作者选题的创新性、文章的开始就出现论据不充分之处、文章表达难以让人理解、论述中出现明显的疏忽和错误等等。这样已经让人相信作者不是一个严谨的人、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现在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稿件都不认真,如何要求审稿人认真呢?我非常认同:一般论文都是写给新入行的人看的。审稿人往往是学术研究方面的骨干或带头人,一般很少阅读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就是阅读,不是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也不会仔细阅读。浏览是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通用阅读方法。因此,指望审稿人仔细阅读你的稿件,实质上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不能很快让审稿人认同,审稿人给出不切实际的结论是十分正常的。特别是一些作者,感觉自己的研究十分重要、有时是面面俱到而将文章写的泱泱几万字。经常有作者以自己论文篇幅作为水平的体现,如果没有十分的吸引力,谁会花上几个少时、耐着性子将你的文章阅读完!
(3)学术问题有不同的观点,这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同一个问题大家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如果大家的意见都统一了,那么这样的研究也就没有创新性、也就没有发表的必要,应该写入教科书啦。另外,不同的人资料的占有量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更何况审稿人的研究与作者的研究方向多数情况是不相同的(能够做到大方向相同就不错了),我们常常听到作者陈述:目前国内还没有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充分说明研究的独特性,所以稿件的审查,实质上是用外行的眼睛来挑刺。审稿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没有道理的意见是十分正常的。这也就是学术发展中常常出现的:新的学术观点不容易被认可,甚至被扼杀。这是科学发展的代价之一,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现在通行的:同行专家审稿机制更好的办法来保证学术成果发布的科学性。
我常常听到我的作者抱怨:我的稿子被你们退了以后,我投到国外知名期刊都发表了。这一方面说明:审稿机制不是保证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能被发现和发表,而是最大限度地保证违反科学规律或科研垃圾不被发表出来;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期刊不一定就比国内期刊要求的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做出版的应该尽量规范稿件的出版流程,尽量做到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能够不被埋没,为此我在工作中就开辟有特别通道:如果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可能会不被人接受或理解,那么就向编辑提出来,最好不是自己自说自话而是有人推荐。那么,我的编辑就会采取不同于常规的审稿流程,明确专家审稿的重点和出发点,从而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但是,这样也解决不了前面的问题,总归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只是少数。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办法只有一个:作者自身努力做到不被审稿人误解,努力让审稿人认同你的观点。总归审稿人读你的文章主要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挑毛病的。根据我的经验,至少可以给作者这样几条建议:
(1)当文章成文以后不要急于投稿,而是放一段时间拿出来自己仔细读一两边。这是老办法了,但是现在的作者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计算机打字的错误,在我们的稿件中比比皆是。包括我的博客,写完了就发表出来,常常自己都读不下去。文章的语言表达不清楚或难以理解,这不仅仅是对阅读者的不尊重,而是让读者想读也读不懂或者十分费力气,更重要的是,对于科技论文来说: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不仅仅体现在论文之中,而且体现在作者个人的可信度。一位态度严谨的作者很容易得到别人对其个人的尊敬和对其成果成果的认可,有时对于一些小的疑问也会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而被放弃。
(2)文章的立论要充分。文章一上来就让人产生怀疑,特别是在研究的方案设计、理论假设或试验选择等研究的基础性内容部分,一旦让人产生怀疑那是十分可怕的。让审稿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来阅读下去,只能是加深怀疑的程度。论文论述的问题不见得多,而每论述到一点就要做到有理有据,不容怀疑,否则论述的越多漏洞就会越多。一两个漏洞就足以将你的文章置于死地,更何况有许多假设和论据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阐述清楚,尽管你认为阐述清楚了而读的人不见得能够理解。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越新,其可信度就越低,因而也就越容易遭人误解。所以,论文的写作一开始就必须考虑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反问。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宁愿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特定的条件之下。附加条件的成果,在研究的探索阶段同样是有价值的,并不需要盲目的提升研究的适用范围——话多必有失吗。
(3)注意提炼自己的创新点。现在的研究全部创新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多见的,大多数是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有那么一点点进步。因此,注意将自己的创新之处明确地写出来是十分必要的。有时审稿人看到你的成果时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否定你的创新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失去创新性的文章显然是没有发表的价值。特别是,我们不能仅仅将别人的成果列为参考文献就完事了,应当与文献的研究成果有所比较,至少应当让审者能够看得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否则,看不出那些是别人的、那些是你自己的,不仅淹没了你的创新性,而且有对人不尊重,甚至是剽窃他人成果之嫌。
(4)我强烈建议作者应当努力做到语言简练,能够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用两句话说,能够使用简单句时绝对不要使用复杂句,更不能使用洋化了的、生硬的文字来表达你的研究内容。因为除了逻辑上的不清楚以外,多数情况是语言的表达不严密或难以理解而影响评价的结果。我再次强调:篇幅绝对不能完全代表水平!啰嗦也不代表表达的清楚。节省别人的时间,首先就会给人一个好的印象。每一句话让人读着充实、有内容那种感觉每个人都会有体会,只是作者对待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往往就会忘记这种感觉,自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漂亮,似乎没有一点是多余的。
(5)正确对待审稿人的批评,那怕是无理的挑剔和错误、武断的结论。因为审稿人在得出结论时是不善于言辞解释的,有时意见显得是那么随意和不可思议。这也是让作者感到愤怒的原因!记住,愤怒是毫无用处的。有人甚至会向编辑或审稿人发出威胁,这也是不明智和理性的。只是抱怨和威胁而没有建设性的意见,编辑和审稿人是不会理会的,反而会增加反感。自负可能会妨碍你采取建设性的行动,而偏执更不会有正面的的影响。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意见尽量吸收到你对论文的修改之中。哪怕是无理和错误的意见,也可以让自己反思:为什么审稿人会有这样的反应?我如何可以尽最大的可能让其他审稿人再次做出这样错误的判断。尽管审稿人的意见会使你的文章遭到拒绝,作者也应当从谦逊和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维护自己研究的科学性。
如果作者能够理性地对待审稿人的意见,开展正常的学术讨论,特别是针对审稿人的错误结论提供非常职业的答辩,那么编辑会认真对待你对审稿人的反驳,有可能会重新将论文送给审稿人审查,并提交你的意见给审稿人。这样往往可以节省你另投他刊发表而耽误的发表时间。审稿人的这种武断,使你经受的修养训练,也是你今后职业生涯的无价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