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给学报审稿还比较能实话实说?
近期看了较多的国内外刊物送来的文章,故谈一点审稿感想。我这里说的刊物是指比较严谨和行业中比较有水平的学报,而不包括那些见钱就刊的垃圾期刊。
个人觉得,眼下可能最能实话实说的学术评价是审稿人为学报评审论文,为什么呢?理由可能有以下十条:
首先是学报需要审稿人实事求是的写评语,因为学报通常有较高的稿件淘汰率,如果审稿人都说好话让稿件通过,那学报怎么淘汰稿件啊,白送审稿费啊?如果这样主编和编辑可就没法当下去了。
其次是学报本身一般都是真心要推荐优秀稿件发表的,学报本身也要参与期刊业界中的竞争和争优,垃圾稿件发多了,什么著名学报的牌子也会玩砸的。何况优秀的稿子文字本身一般也都比较流畅和规范,编辑工作即省心又省事,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是学报和审稿人面对的投稿人大都是高校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及普通教师,大家都还比较平等和有相同的处境与体会,稿件有什么问题实话实说,何况是实事求是的评价;至于为国际刊物的审稿,一般保密性会更好一些,评审稿件也不至于有患得患失的心理。
第四是审稿人和学报即使枪毙的一篇文章,也不是说文章再没有机会发表了,因为杂志多的是,这个不行还可以投别的,投低一级的,一位审稿人和一家学报并不能完全主宰一篇文章的死活。
第五是审稿人面对的文章一般都是匿名的,学报通常也给审稿人保密得不错。不是有意去猜谁是作者的审稿人,一般是不太清楚作者是什么人的,因此,审稿评价不会被作者是谁所左右。现在有些省份的评奖材料也是匿名的,但报奖那么多的附件和信息,评审人轻易就可以知道报奖人的大名。
第六是一篇文章一般写的内容都是针对某一小问题而写的,审稿人评价起来比较专一,或是说比较好评价,只要就事论事。不像以前做成果鉴定等,一大堆东西(材料)累加在一起,有垃圾有蔬菜有肉有上品,啥都有,只能给个总体的西格玛分数。
第七是审论文都是评价研究的结果,是好是坏比较容易看清楚,即使不全懂也能知道其深浅和工作量大小。不像评基金申请本子,只能从本子预测未来申请人是否能够做出设定的结果,更多的是算命性质的。
第八是学报送论文给审稿人不是一组论文,而是一篇,找准专业对口审稿人比较容易,因此,审稿人一般都是比较内行和专业的。而不熟悉的论文,审稿人直接拒审退回学报就可,所以评审结论都比较准确。
第九是审稿没有涉及多少利益问题或钱的问题,国内刊物审一篇文章给个50或100元,审稿人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国际刊物一般都是义务审稿,一分不给。这不像成果评价和各种质量评估,专家到了被评单位拿了人家的评审费和吃了人家的饭,说话就显得需要讲究分寸了。
最后是眼下国内考核标准对发表一篇学报的论文看得不重,没有多少作者原意花大力气去搞攻关,不像大成果报奖、国字号人才选拔等重要,这样也给学报和审稿人带来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
还有更多原因,网友可以补充。
由于上述理由,也可以看出由学报发表的论文来评价作者做的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还是比较靠谱的,比成果鉴定会评价、项目验收会评价、现场考查教学质量评价等等,要真实得多,后面的这种情况大都是避重就轻,说一大堆好话,然后提点鸡毛蒜皮的问题。
我觉得比较尽责的审稿人,在遵守杂志社对审稿人的通用要求(如保密、按期完成审稿等)之外,还需要有一些别的品质:审稿人不仅需要有评价的能力,还要有赏识的能力;评审论文不仅要指出存在问题和错误,而且要提出一些好的修改意见;审稿人不仅愿意审第一稿,还愿意审修改稿;等等。这样的审稿人一般比较容易受到学报的欢迎,学报也会不断地送给他(她)稿件评审,久而久之,审稿人可能与杂志社编辑还会结成朋友。
我自己现在也经常是充当投稿人的角色,我和我的研究生的投稿也会遇到被退稿的情况。每每被退稿的时候,我愿意反思论文的不足。我认为现在学报层次的审稿机制还是比较客观和合理的,我必须尊重审稿人的劳动和意见,特别是付出义务劳动的审稿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