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术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符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当然,也有人认为,学术论文属于深度阅读内容,不适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但是,随着碎片化阅读的不断拓展和发酵,学术论文的深度阅读模式应该有意识的主动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微信公众号则适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工具。
其次,开通微信公众号可以抵制虚假网站。当前几乎所有的科技学术期刊都或多或少的遭受着虚假网站的困扰,而截止目前尚未发现虚假微信公众号,编辑部可以引导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到编辑部的官网,尽可能避免虚假网站的侵害。
第三,尽早开通微信公众号是对科技学术期刊自身权利的维护。近些年,关于网络域名、博客署名以及商标权利被他人抢先申请、甚至恶意注册的事件层数不穷。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资源,也不能排除会发生类似情况。所以,科技学术期刊更要在目前微信环境尚处健康的时期,尽快开通以自己期刊命名的微信公众号,以避免将来可能产生的麻烦和争端。
第四,微信公众号可以构建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社群。在微信出现之前,学术期刊对作者缺乏粘性,大多数作者“发完即走”,缺乏与编辑部深入交流的技术手段和机制保障。微信公众号则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黏住”作者的机会。首先,借助微信公众号可以完成对本刊作者群、专家群以及潜在作者群的精准定位。其次,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对这些精准定位的用户群持续发送信息,使学术期刊始终能够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这对于期刊稿源和引用率都会有比较积极的作用。
第五,微信公众号可能会成为科技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重要手段。2012年,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了科技学术期刊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该文件并未真正落实,但却也并未废止,“市场化”仍然是时刻悬在每一个期刊人头上的一把利刃。微信公众号则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条由小众走向大众的入口,为未来可能产生的知识变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如果策略和方式得当,我相信微信将在科技学术期刊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