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ature》杂志报道,掠夺性期刊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掠夺性期刊始于19世纪90年代,随着期刊订阅价格上涨和一些传统出版商服务机制受到抨击,一些由作者付费的开源期刊开始流行。自2008年开始,Jeffrey Beall就开始注意到这种商业模式的可疑性——即学术审阅不够严谨,这些出版商更像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Beall创建了一个网站,列出了可疑期刊列表(即黑名单)。于是,这些发行可疑期刊的出版商就想办法把自己从黑名单移除。
然而,想要控制掠夺性期刊的蔓延不是容易的事:
-
第一,它具有诱惑性,年轻的研究者很容易选择这种发表捷径。
-
第二,它的商业模式,严格来说不违法。有些掠夺性期刊也是提供同行评审的,只是同行评审的质量不过关。这样就很难有强硬的证据来约束这些出版商并说服研究者不要投稿。
-
第三,它还有开源的优势。研究者发表文章是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想法,打开思路,进一步探索。掠夺性期刊对所有人开放,免费阅读。我们在做研究搜索论文的时候,很容易阅读到这些论文,有时甚至不知道它是掠夺性期刊提供的。
唯一能质疑掠夺性期刊的是同行评审的“质量”不过关,虽然这在学术界是很关键的一环,但是这个程序毕竟有漏洞。简单地说,“质量”的衡量有争议,而且不好监测。据报道,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同29名共同作者,花费12个月的时间,分析了从200多种疑似“掠夺性”生物医学期刊上收集到的近2000篇论文,检查它们是否包含公认准则所要求的关键信息。研究证明这类论文报告质量不佳、索引不佳、可获取性下降。
虽然很多科研机构,经常报道掠夺性期刊的各种消息,但是这些期刊的论文数量仍在增加,这里我们还是要继续呼吁研究者们远离掠夺性期刊——您的论文远比那些期刊有价值!事实上,您的论文很可能被正规期刊录用,不过是要修改几次。但我们不正是希望论文能够得到真正的认可和有益的修正吗?
总之,掠夺性期刊会损害研究人员的声誉、削弱大众的信任、科研的严谨。学术声誉,对于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请大家选择期刊进行投稿时谨慎,除了查阅掠夺性期刊黑名单,还应询问有经验研究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