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办公室打开邮箱,收到国外期刊发的稿件录用通知。随着该稿件的录用,自己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正好达到20篇。这20篇学术论文都是以第一作者兼通信作者发表,从选题、写作、投稿以及论文投稿所涉及到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从论文发表的范围看,这20篇论文国外期刊10篇,国内期刊10篇。
从论文的收录检索情况看,国外期刊的10篇论文中8篇发表到SCI期刊上,2篇发表在EI期刊上。而国内的10篇论文,有5篇发表在EI期刊上,另外5篇发表CSCD核心期刊上。
从论文的收费情况来看,国外期刊的10篇论文,没有花过一分钱;而国内期刊10篇论文都要版面费,除了一篇论文不要审稿费之外,其余的9篇都要审稿费。
从文章数量来看,20篇文章,花了将近8年,严格意义来讲应该是7年。因为我是2010年9月才读的研究生,其中一年都在中科大学习理论课程。而学习理论课程的这一年,才选的导师,且没有接触和科研相关的事情。真正开始接触科研应该是回研究所之后,也就是从2011年8月开始算起,所以至今将近7年的时间。平均每年不到3篇,这个数量其实不多,因为工作后,发现有的同事一年就发表30篇论文,而发表10多篇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从文章的发表速度来看,2013年1篇,2014年4篇;2015年4篇;2016年3篇;2017年5篇;2018年发表及录用3篇。
回想自己的科研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懵懂无知;刚接触科研其实什么都不懂,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本科所在的学校决定的。我本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差的二本学校,从来没有接触到任何有关科研的东西。2011年回所之后,才对科研有了了解。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收集文献,读文献,看文献。看得多了,读得多了,才发现写论文好像有着某种套路。例如论文的结构大致分为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内容及方法、实验、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所以在后来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才逐渐找到研究点,依葫芦画瓢,才写出一些文章。
第二阶段,初出茅庐。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研究方法。每次都是先找一个最小的研究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数据库找出相关的文献,了解这一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方法、解决方案以及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将解决方案写成论文的形式。
第三阶段,更上层楼。以前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属于小打小闹的。所做的研究工作都是对别人的工作的小的改进,难以有突破。后来逐渐尝试做一些别人没有研究的模型,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当然这一阶段比较困难,自己也做得不足;不过这倒是自己今后该走的路。
尽管发表及录用了20篇论文,但发现自己还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第一,发表论文目的不正确,但又无可奈何。至少目前阶段发表论文不是为了解决科研问题,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这里所说的生存问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解决经济问题,由于自己经济条件很差,发表论文或多或少有些奖励,这样或多或少可以提高一些收入。其二,评职称,完成任期考核都有论文的要求,所以不写论文完全无法立足。
第二,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数都是属于灌水式论文。所谓的灌水式论文,是指对别人工作的所做的小小改进,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英语表达能力不行。每次投稿国外英文期刊,审稿人或多或少都提到这个问题,说自己的英语表达不地道,甚至还存在一些语法错误。
总之,今后还会继续写论文,希望能够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