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界,发表向来不是易事,从论文投出去之后到最后成功见刊中间要经历很长甚至数年的过程。论文一旦拖延发表会让所有科研人员感到沮丧或紧张,要想知道论文发表为什么延迟就要了解论文投出去之后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经过了怎样的命运。推荐阅读:充分了解期刊编辑部
每个期刊的编辑部架构都不同,会根据期刊的大小、投稿量多寡等等因素而定。但一般来说都会有编辑部,其中有主编(Editor-in-Chief,EiC)跟几位副编辑,编辑部的功能是决定每篇投稿来的稿件是否能发表在自家期刊上。
一般都是 EiC 收到投稿,然后分配给 AE,AE 处理审稿还有决策过程,AE 的主要工作是向主编建议稿件的决定。
分配 AE
论文递交到期刊之后,在交给 AE 之前,EiC 可能会跟编辑部助理看过论文,这边是要检查是否可以进一步处理论文:是否符合排版规定?是否符合期刊关注的领域?是否做出清楚创新的技术贡献?档案能不能打开?论文内容是否用期刊使用的语言撰写?论文通过检查后,EiC 就会找出一位 AE 来处理论文,将论文指派给他们。要选择哪一位 AE 来处理稿件,需要考虑一些因素:论文内容跟 AE 专业是否相符、AE 的工作量、回避可能跟作者有利益冲突的 AE 等等。
AE 的初步阅读和评估
AE收到系统通知有新投稿后,首先会先打印论文正文跟投稿信,然后读过一遍论文,看看它在说什么,粗略了解用了什么技术,现在跟它最相关的文献有哪些。
这个阶段AE的重点是找出可以联系邀请审稿的研究人员。作为 AE,他们不用钻研论文的每个细节,也不用了解论文里说的每个点,更别说针对论文的影响和创新性发表意见。因此,AE会避免在读论文的时候形成自己的看法,判断论文是否该接受:这部分是审稿人的工作。
决定是否要直接拒稿还是送交同行评审
有时候论文很明显没有达到期刊的水平,那么 AE 就有可能做出“administrative reject”的决定,也就是一般说的直接拒稿(desk reject)。只有在确定论文几乎不可能被接受,尤其是AE有办法告诉作者明确的拒稿原因还有有用的建议的时候,才会直接拒稿。
一般情况下 administrative reject 的原因有:
如果论文的报道方式太遭,完全无法了解想要说什么
如果研究结果很明显跟先前的工作重复
如果论文的主题完全不在期刊范畴之内
如果论文文字有先前发表论文的内容,违反期刊抄袭政策
PS,根据经验,很少遇到符合上面任何一个条件的论文,有可能是因为 EiC 已经在指派 AE 前就找出那些论文了。
推荐阅读:awaiting AE decision 已经4个月了,该怎么办?
挑选审稿人
在大致了解论文后就要决定要送交同行评审,下一步就是要找出可以邀请的潜在审稿人。
AE此时也会从论文找审稿人的灵感。论文是否广泛使用了先前的工作做为参考?是否比较了先前工作使用的方法?如果有的话而且他们都不是现在这篇论文的作者,我就有机会邀请这些论文的作者。我也会进行随机搜索,看看论文里叙述的问题或关键系是否有可能找到其他论文,我特别会看期刊之前是不是有发表过类似主题的论文,因为我认为这些作者欠期刊一次审稿。
脑力激荡一阵子后,我通常就会有 6、7 位潜在审稿人名单。AE会再进行进一步的搜索,了解这些人是否真的能帮忙,在送出审稿邀请前,我会查看他们的网站,了解他们的论文题目还有发表渠道,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的几年,目前的职称还有活动等等。
完成潜在审稿人的分析后,选出其中的 3、4 人送出审稿邀请。有些期刊会有审稿邀请邮件模版,告诉审稿人要做什么,我自己会在模版上做一些修改,告诉对方我为什么会邀请他审稿,比如说我觉得投稿的稿件跟他的专业相符。我希望这样客制化的信息可以让对方同意审稿。审稿邀请也会注明论文是不是重投的稿件、邀稿或是会议论文的延伸等。
我会在审稿邀请邮件中附上稿件。当我自己被邀请审稿的时候,我觉得能够看到稿件是一件很好的事,我能够决定论文跟我自己的领域有多相关,要花多少精力审稿等等。如果可以,我很愿意提供这个机会给其他审稿人。但是我必须承认,如果论文特别长或是太过专业,我不会在审稿邀请时附上,就怕吓跑潜在审稿人。
处理遭拒的审稿邀请
有些审稿邀请无可避免会被拒绝,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一半的回复是负面的。原因有很多,有不有效就见仁见智:受邀人太忙、不觉得自己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觉得论文不有趣或是觉得没有心情审稿。我对这类的回应不太困扰(除非我觉得论文对审稿人来说真的很有趣),会让我生气的有两件事:
慢 - 决定是否要审稿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对方在工作上很积极,我期望在几天之内就能收到回复;如果对方在出差或是忙碌,我还是会希望大概几个礼拜能收到回复。看到审稿邀请悬在系统上好几个礼拜后被拒绝真的让人很焦躁,即使审稿邀请在几个礼拜后才被接受,可能也是一个警讯,这意味着审稿也会同样延迟。
没有其他建议 - 我最爱的回复其实是很快回复的负面反馈,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