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壮大了实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报刊传媒企业脱颖而出。这些改革实践为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路径。我们从中遴选了部分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经验材料陆续刊出。
2008年3月21日,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改革试点,《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工作全面启动。3年来,“两刊”的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立足学术与经营两个目标,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探索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创新发展道路。“两刊”改革从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办刊主体、创新办刊模式等方面稳步推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转换激励机制,激发采编队伍创造活力
2009年,杂志社完成转企改制,注册成为《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着力推进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为吸引编辑业务人才,杂志社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编辑部主任。根据《劳动合同法》,与全体员工签署了劳动合同,明确了职工工作职责和聘期目标。完成了职工岗位工资改革,建立了各项奖励制度,制定了从学术、经营、出版和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定量打分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标准。目前杂志社正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最终将形成完善的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建立新型管理体系,保证期刊学术水平
杂志社建立了理事会—总主编—各辑主编—各辑编委会的新型学术管理体系,保证了“两刊”发展方向和学术水平。
理事会是“两刊”的最高学术领导机构,理事会成员由与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中科院各学部主任、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正副主任、若干著名大学校长、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负责人以及国内外若干知名科学家组成。各辑编委会在组成上,中青年科学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增加了相当比例的海外科学家。如《中国科学:数学》期刊的海外编委占到了40%。
近3年来,“两刊”各辑编委会工作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编委会带头抓专题的组织工作,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写稿。2009年和2010年,“两刊”年收稿总量连续两年超过1万篇,约稿数占发稿总数的25%,国际作者发文数(含合作者)占14%。“两刊”编委领衔主持组织各学科热点专题专辑达183个,内容质量都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发挥平台作用,鼓励院士积极参与期刊建设
作为学部平台办刊的具体体现,学部负责“两刊”编委会改组和遴选主编工作。3年来,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及时指导和推进“两刊”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杂志社共同举办了“走进科研院校”、“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信息科学发展论坛”等层次高、影响大的各项活动,先后组织了以期刊发展和学术进展为主题的13场报告会。杂志社在科研院所和大学等重点学术单位召开了20余场座谈会。总主编和主编带队深入到高端科研群体之中,倾听一线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各辑编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近300个,走访重点学术单位和重点实验室近400个,与科学家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增进了科研人员对“两刊”的支持。3年来,“两刊”共发表院士为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的稿件400余篇,64位新当选院士中有44位曾向“两刊”投稿。
主管部门重点支持,有力推进“两刊”改革
中科院规划战略局把“两刊”作为全院期刊改革的试点,积极推进改革。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作为学部和“两刊”理事会的办事机构,积极落实学部平台办刊,为各级编委会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动《中国科学》杂志社改革,在引进编辑人才、改善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两刊”主办单位之一,2008年首次批准“两刊”按学科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经费。
2008年,为促进“两刊”快速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决定将《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进行整合。合刊后的《中国科学》系列已于2010年1月开始出版发行。通过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为“两刊”发展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期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着眼未来发展,杂志社提出,“十二五”期间努力将《中国科学》系列一半以上刊物的学术指标提高到国际同类刊物的前1/3水平,《科学通报》的学术指标提高到国际同类刊物的前1/4水平。稿件的审校质量、编辑和出版质量、出版周期、录用率、全文国际下载量等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刊物水平。为此,杂志社将充分发挥学部平台办刊优势,争取更广泛的支持;深化改革,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开放获取”办刊模式,加强国际合作,加快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
来源:总署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