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罗德海教授的文章“为什么不喜欢在中文刊物上发文章? ”,我非常理解他的想法,因为我也曾经是作者,也曾经向期刊投过稿。但现在作为编辑,我想有些事情可能还需要解释一下。
罗教授因为投稿不顺利,包括审稿不了了之和对格式要求苛刻,而不再投稿到中文期刊。这类似于一个人到某个商店买了假东西,他就认为这个商店的东西都不好再也不去了。在选择极大丰富的今天,大家的想法和作法都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样评价商店却是不客观的。
一篇稿件投到编辑部之后,经历的流程是这样的: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辑退稿或者请作者修改,主编终审,录用或者退稿。其中占时间较长或者不确定的过程是专家外审。审稿人大多是各研究领域内的教授、研究员,有的人事务烦忙,无暇审稿,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审稿。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很多教授都顶着各种各样的职务,经常为了各种事务不可开交,要想找时间审稿真的不容易。当然,也有一些教授专心科研,同时也是我们专注的审稿人。不愿审稿的原因之一就是好的研究成果都投到了国外,中文稿件的的质量不高,审稿如同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
至于中文期刊对文章的格式要求严格,不够人性化,其中大部分的要求属于国家标准决定的。我们国家的标准早期受苏联的影响较大,极其严格,而且多年不变,的确有些过时。但是任何一本期刊对文章都有自己的格式,是否合理,因人而宜。
出于竞争稿源的考虑,国内大部分期刊对来稿都非常积极。罗教授的遭遇确实遗憾,但是对国内的期刊也不好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