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会说:“你又不是编辑,也敢对期刊妄加评说。”我虽不是期刊编辑,但由于某种缘故,我敢说,我很了解期刊的运作方式,如果我当编辑,一定能做个合格的编辑。
办好一份杂志的确不容易,什么样的杂志算好杂志?标准似乎不完全统一。在SCI、核心等标签引用之前,大家心目中对杂志有一种区分方法。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中文杂志曾经有过国家级、省部级的说法,其实任何部门从没评选过什么国家级、省部级,但大家似乎对国家级、省部级有种共识,哪些杂志属于“国家级”,哪些属于“省部级”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区分。有了SCI与核心之后,大家争着发SCI,杂志争着进SCI,即使进不了SCI,能进EI也成,中文刊物自然就是核心了。不过核心实在太多,几乎所有重点大学学报以及稍微老牌一点的中文专业期刊都是核心,于是大家在核心之上又约定了一套权威刊物,权威通常介于SCI与核心之间,不过文科有例外。权威对于文科特别重要,例如很多学校在进行科技奖励时核心与权威是有明显区别的,文科的某些权威有时远远高于SCI的奖励额度(差不多5倍以上的差别)。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了,能在这份杂志上发表文章被很多人认为高于大多数的SCI杂志。
中国科技期刊与中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声望与影响力估计在伯仲之间,如同很多高校高喊争创世界一流一样,很多杂志也在奔世界一流。不乐观地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杂志的编辑、装帧、印刷等质量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决定期刊质量的根本要素是稿件的质量。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质量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是国际科学研究中心(至少数学是这样),那时的国际重要期刊很多在德国,例如在Hilbert时代,德国《数学年刊》堪称世界头号数学杂志。如今,世界三大顶尖数学杂志有两份在美国。出现这样的状况一点都不奇怪,一个国家某个领域强大意味着这个国家集中了很多该领域的权威人士,不仅本国的研究人员愿意把高水平稿件投到本国或者这些权威创办的刊物上,外国的科技工作者也愿意向这些刊物投稿,这些杂志逐渐成了世界性的刊物也就顺理成章了。很难想象,一个在外界没有多大影响力的国家,其主办的刊物能够吸引外国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一个国家科技期刊水平的根本要素是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所以我们的刊物目前跻身不了世界一流并非编辑的责任。
客观地说,目前高喊创办世界一流杂志的口号是不太现实的,各个学科中几个比较好的杂志力争办出一点水平跻身世界“好杂志”范围还是可能的,至于一流还是慎提的好。什么算“好杂志”?也许SCI二区以上的杂志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各个学科如果能力争进去几个二区杂志,那将意味着中国的科技杂志上了一个大台阶。就数学而言,《中国科学A辑》、《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杂志的英文版还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把的。如果我们能做到:
1、评价体系更完善一些,在项目、奖励、职称等各类评审中不是单纯地看杂志的档子、影响因子,而是重在研究结果本身;
2、作者们放下一点功利心,优先将自己认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投到本国杂志上;
3、编辑部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邀请国际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向自己的杂志投稿,例如可以通过杂志编委会成员做这件事。
那么假以时日,杂志达到质的提升还是可能的。由此可见,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仅仅依靠杂志编辑部是做不到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期刊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