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认同度的考察分析
摘要: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研读,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而提出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礼貌用语认同度调查,以学生已学的礼貌用语为依据设计真实的语境,采用开放式的简答方式及6度量表的方式,从学生(作为说话者)对该礼貌语的使用情况及(作为听话者)对其的接受程度两方面予以考察,并就统计结果进行部分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所学的部分汉语礼貌用语认同度较高,而以往研究中多数为经验之谈,并不与学生礼貌语实际认同情况相符。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调查,才能得出较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礼貌语;认同度;初级;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一种语用能力。能够得体地运用语言是汉语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来说,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欠缺失误很容易被原谅,然而表达方式的不得体,却容易引起误解,造成矛盾。礼貌语作为语用能力的一部分,通常被认为是在二语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容易在交际中引起误解的“难题”。
近年来,大量的文献是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多数文章都指出学生对部分汉语的礼貌用语“难以理解、感到奇怪”(如汉语礼貌用语中表谦虚的“哪里哪里”),似乎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而笔者对此采取保留态度。笔者认为,只有以实际调查的方式,才能了解留学生在实际交际过程对礼貌用语的态度及使用情况。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先以跨文化交际视角,就国内礼貌用语研究进行简单地综述,而后笔者就“留学生汉语礼貌用语的认同度”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详述和分析。
1. 国内礼貌用语研究综述及思考
1.1国内礼貌用语研究综述
(1)对国外礼貌原则的介绍与评论
早期国内礼貌用语的研究主要是针对Leech礼貌原则,Brown、Levison的“面子理论”等国外的礼貌语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论。
如刘润清(1987)认为礼貌原则的约束力大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次原则中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后徐盛恒予以反驳)。同时,他对“反语原则”的场合问题及 “玩笑原则”(过于客气的假话也是玩笑)提出自己的看法。徐盛桓(1992)指出Leech礼貌原则存在的问题——六项准则中的六对“尽量少、尽量多”过于绝对,未能覆盖一些不礼貌的现象;对可能涉及的第三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提出对礼貌原则新构想——(1)促进各方的关系:注意自身一方,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2)运用礼貌策略:积极策略;消极策略。
此阶段对后人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顾曰国(1992)的《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该文首先对“礼”与“礼貌”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文化礼貌特征的礼貌原则: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求同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此外,他还明确提出英汉礼貌的共性及差异,如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其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文雅准则在英语文化中也属于礼貌现象。两种文化中礼貌跟“面子”、“脸”都有关系,但在两种文化中含义不同。Brown 和Levinson的正负脸中,正值脸与我们的“脸”相关,他们的负值脸与我们的脸或面子几乎无相似之处,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此外,钱厚生(1993)、张韧(1994)、毕继万(1996)、谢朝群,何自然(2005)都在介绍国外礼貌语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张韧认为“Leech的理论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的普通语用学框架,需要得到验证和充实。”而毕继万(1996)指出“西方学者往往忽视礼貌的文化特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了解他人,善于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对外交往成功的关键。”谢朝群,何自然(2005)则对“礼貌策略说”与“礼貌规范说”提出质疑。(2)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2)对比分析研究
在2000年以后,研究者多是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指出二者的差异,并试图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刘越莲(2000)对汉德礼貌语从恭维语与自谦语;称呼语与角色语;致谢语与道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王娟(2006):指出“文化心理”——同一文化群体的人在内外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下形成的整体的心理倾向的差异,是造成礼貌用语差异的主要原因。
王彩霞(2008)、高东军(2009)、孙静,肖建安(2010)、李苏明(2012)、牛明哲(2012)、刘丹(2012)均就英汉部分礼貌用语的类别进行对比分析。
(3)礼貌原则的实证性研究
也有学者运用相关理论,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方法,就礼貌用语进行一定的实证性研究。
徐英(2003)使用Blum-Kulka对言语直接程度的三分法对外语课堂中教师的控制性言语行为进行标记,发现课堂教师用语基本是礼貌的,在实施控制性言语行为时偏于使用直接型策略,是一种中性的无礼貌标记的言语行为,而最礼貌的类型应该是直接修饰型。
李洪伟(2007)对顾曰国教授所提出的汉语礼貌原则中的三个准则在当前汉语语境下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自我贬低的话语而言,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抬高他人的话语。这一点在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粗俗语在日常生活中被经常使用,并认为粗俗语的使用与是否礼貌没有太大的关系。
李苏明(2012)通过调查问卷、访谈(针对教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汉语礼貌语的使用情况,在课堂中教师礼貌语的使用情况及意识。调查对象为初级(学过4个月汉语)及高级(学过2年汉语)的学生。研究发现“留学生的礼貌用语习得情况与汉语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
此外,姚宇(2009)、牛明哲(2012)等进行了一定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与上述文章相近,在此不赘述。
1.2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以上研究不乏创新及可深入研究指出,但笔者在此主要提出对其的思考及存在的疑问:
(1)在以上综述中,笔者指出2000年后的研究多是就两种文化下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各篇文章中礼貌语的分类不一,且给出的实例多是经验式的,比如多篇文章指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对汉语礼貌用语中表谦虚的“哪里哪里”“难以理解、感到奇怪”,似乎这以成为公认的事实。笔者对此存疑。
(2)部分文章就学生对汉语的礼貌用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有一定的实证性意义,但笔者对部分文章中的问卷设计(李苏明,2012;牛明哲,2012)存疑:问卷大部分题干给出的是真实语境,但采用多项选择的调查方式,比较封闭,似乎是在引导学生选择所谓的“正确答案”。如牛明哲(2012)调查问卷中的“第7题:你的中国朋友到你宿舍,走的时候,你会说-A.慢走 B.再见 C.其他”学者认为选项为A为最佳答案,“慢走”、“请留步”这种客套语,是与中国人事事为他人着想的文化心理相关的,在离别时,主人通常都会对客人说“慢走”。但笔者认为,在不同的语境下,礼貌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可以说“慢走”是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礼貌表达方式,但学生选择其他选项,也不能说是一种“语用”的失误(在该学者的论文中,将其视为“语用失误”)。此外,部分研究者也未就调查的礼貌用语类别提供依据,这也是笔者的存疑之处。
(3)以往调查的对象多是高年级留学生,学者的依据是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水平,而对低年级学生语用研究较少。实际上,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的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由语言带来的文化冲突,或许更需要研究的关注。
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以学生的课本为依据,通过设计问卷,对初级阶段(已学汉语4个月-8个月的留学生)进行汉语礼貌语认同度的调查。
2.基本概念
2.1礼貌语
一般认为,礼貌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礼貌语言指一切合于礼貌的行为以及使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传达礼貌信息的话语都是礼貌言语。广义的礼貌语言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广,要对其进行研究难度很大。而从狭义层面看,礼貌语也可以指人们见面和告别、致谢和道歉、赞扬和责备、表示请求和认同等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一些礼貌语言。在本文中调查的礼貌语指后者。
2.2汉语礼貌语的类别
关于汉语礼貌的类别,各家的分类不一,笔者在此主要采用毕继万先生《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一书中所述的8类即“称谓语、介绍语、招呼语、寒暄语、告别语、请客与受礼习俗、称赞语、感谢语”对学生的课本进行考察,析出所涉及的具体礼貌语类别。
2.3礼貌语认同度
认同:“心理学名词。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亦可解释为认可赞同。”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认同”强调的是心理上的赞同,是一种态度,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者认为,对汉语礼貌用语是否认同及其程度影响着学生汉语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及在交际中对作为说话者(中国人)礼貌用语的接受程度。以往的研究中多是将留学生在某一语境中不使用某种汉语礼貌语或对某种礼貌语感到“奇怪”判定为“语用失误”,笔者对此采取保留态度。在具体语境下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是多样的,只要达到礼貌的交际意图,笔者认为,这样的礼貌用语都是成功的。而是否使用某种汉语礼貌用语或对其的接受度,表明的是学生对其的认同度,不能简单地认定为“语用失误”或是学生的语用水平。
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对礼貌语的认同度,是否认同及其程度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某具体、真实的语境中,学生是否采用该语境下典型的礼貌用语;同时,作为听话者,学生对他人的礼貌用语使用的接受程度。
3.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礼貌语的认同度调查
3.1问卷调查对象及内容设计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B—C段(已学4-8个月汉语)的学生为本问卷的调查对象,发出3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7份。本次调查样本较小,但本次调查的过程及问卷反馈,笔者认为有一定价值。
笔者首先对拾级汉语2级、3级综合课本进行穷尽式搜索,发现课本共涉及包括介绍语在内的7类礼貌用语,均在课文中出现,语境完整、真实。笔者以此7类礼貌语依托设计题目,题干大部分为课文中的真实语境,部分为能够引出该语境下典型礼貌语的情况,问卷共10题,1-5题为学生作为说话者的角色,采用开放式的简答方式,旨在考察学生在该语境下是否使用典型的礼貌用语。6-10题为学生作为听话者的情况,采用6度量表,考察学生对该语境下汉语礼貌语的接受程度。(后附问卷)
3.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2.1学生汉语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
题号
|
典型答案
|
典型答案所占数量
|
其他答案
|
其他答案所占数量
|
答案总数
|
一
“1. 你第一次见到一位你的新老师,你想知道他/她的名字”
|
您贵姓?
|
8
|
1)您叫什么名字?
2)(老师)您好,你叫什么名字?
3)你的名字怎么写?
|
5
3
1
|
17
|
二“在路上,你遇到了你的中国朋友,他/她问你:’去哪儿啊?’”
|
(告知对方所去之处)
|
17
|
|
|
17
|
三“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她说’:你的汉语真流利!’”
|
哪里,哪里
|
14
|
1)谢谢
|
3
|
17
|
四
“你把包忘在出租车上了,出租车司机说要亲自把包送还给你”
|
真是麻烦您了
|
2
|
1)谢谢/十分感谢/谢谢你的帮助/太谢谢您了……
|
15
|
17
|
五
“见到朋友刚从教室里走出来”
|
你去哪儿啊?/刚下课吗?
|
5
|
1) 最近你怎么样?/你怎么样?
2) 你好吗?/你好
|
8
4
|
17
|
(说明:虽然部分学生在回答中并没有采用该语境下典型的汉语礼貌用语,比如第四题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是“谢谢”,极少数使用了课文中出现的“真是太麻烦您了”,笔者将其视为学生对该礼貌用语在使用中的认同度偏低的现象。)
通过图表可知,从总体上看,学生对于部分汉语礼貌用语的使用度较高。如第二题,所有学生均会告知对方去处,而且针对此题,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询问,学生均认为以询问对方的去处为招呼的方式并不是不礼貌的。再如第三题,超过80%的学生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说明学生对这一表谦虚方式的掌握。而第一题询问教师姓名的语境中,虽然只有8人采用了这一语境下典型的礼貌语“您贵姓?”但“其他答案”中,学生会选用“您”来称呼对象——老师,说明学生有礼貌表达的意识。而在第四题这一情况中,只有2名学生使用了课本中出现的感谢语“麻烦您了”,大多数学生都选择“谢谢”以表达感谢。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对该类感谢语的掌握程度较低,笔者认为有以下因素:(1)在受人帮助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仍是使用符合母语文化的表达方式“谢谢”,并不是对汉语礼貌用语的不认同,而是受母语表达方式的影响。(2)学生对汉语中,表达感谢用“麻烦”这一词,可能存在不理解。汉语中的“麻烦”对应英语中的多个意思(trouble;bother),同时,用“麻烦”一词,体现的汉语礼貌用语从他人角度考虑的特点,是中国文化中“热情关切”的特征(毕继万,2009)。无法了解该礼貌用语的含义,也就阻碍了学生对其的使用。(3)同时,学生或许认为“谢谢”同样能够达到表达感激之情,能够成功地交际。此外,针对第五题70%的学生采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最近怎么样——how is everything going;你好 hello)作为招呼语,只有5名学生采用询问去处或是“明知故问”的方式。
3.2.2学生对汉语说话者礼貌用语的接受程度
题号
|
每类分数情况小计
|
分数总计
|
-3
|
-2
|
-1
|
0
|
1
|
2
|
3
|
六
|
0(个)
|
1
|
1
|
1
|
4
|
6
|
4
|
26
|
七
|
1
|
1
|
0
|
1
|
1
|
5
|
8
|
30
|
八
|
0
|
0
|
1
|
2
|
2
|
6
|
6
|
31
|
九
|
0
|
1
|
0
|
2
|
3
|
3
|
8
|
31
|
十
|
0
|
1
|
1
|
7
|
0
|
6
|
2
|
15
|
(说明:-3~3代表从不礼貌到非常礼貌的程度。其中第10题为学生对中国人说话时是否礼貌的总体印象)
通过统计,笔者发现,作为听话者,大多数学生对这几类汉语的礼貌用语接受程度是较高的,其中第八题“你同意帮你的中国朋友一个忙,他/她说’:谢谢你,真是麻烦你了。’”及第九题“你对中国朋友说’:你的衣服真漂亮!’,中国朋友会对你说’:哪里哪里,你的衣服更漂亮。在哪儿买的?’”得分最高,同时认为其不礼貌的学生数量极少,两题均各占1例,说明学生对这两类汉语礼貌用语的接受度高。同时,结合学生对该类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笔者发现,学生对表谦虚的“哪里,哪里”无论是使用或是接受度角度,程度均较高,我们可以认为学生对该类礼貌用语的认同度较高。而学生虽然对表“感谢”的“麻烦您了”使用情况较少,但作为听话者,对其的接受度较高,也可以说明学生对该类礼貌用语有一定的认同度,至少表明学生在听到中国人以此表示“感谢”时,并不感到奇怪。
学生对第六题、第七题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两类礼貌用语的文化特征更明显,更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冲突,如第六题“你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朋友做了很多菜,对你说’: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不要客气。’”另一方面,也与词义的翻译有关,第六、第七题都涉及到“客气”一词,书本上的翻译是“adj.polite”,但“随便吃,不要客气”与“哎呀,你太客气了!”似乎都不能简单地将其与英语的“polite”对应。前一语境下意思“客气”的意思应为“拘束”,后者则应为“见外”。简单粗略的翻译无法让学生理解该话语的礼貌之处,也就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汉语礼貌用语的接受程度。而第十题学生对“中国人说话是否礼貌”的总体分数偏低,这似乎是与本文中“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所学的礼貌用语认同度较高”这一结论相悖。笔者认为,一方面受本文考察的礼貌用语有限,学生认为“中国人说话礼貌程度偏低”或许是受其他汉语礼貌用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前文已经提出,礼貌用语有广义、狭义之分,造成学生如此印象的因素是否包括中国人说话的语气、动作等也值得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对此问题进行详述。
3.2.3总结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初级阶段留学生对部分所学的汉语礼貌用语认同度较高,如表谦虚的“哪里、哪里”等,同时也存在对部分礼貌用语使用与接受度不平衡现象,如表示感谢的“真是麻烦您了”。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所学的汉语礼貌用语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也容易受到母语或是翻译的影响,相对较少地使用或是较低程度地接受部分礼貌用语。
4.结论
笔者通过此次调查深感实证研究的不易,同时也在调查过程中感受到唯有通过实际的调查、访谈等方式,才能获得真实、有依据的科学结果。而只依靠所谓的“经验”及书本的理论知识,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同时,笔者也认为此次调查存在以下的不足:(1)样本较小可能是影响该调查结果可靠性的一大因素。(2)母语背景因素的影响及不同阶段学生礼貌用语的认同度情况都可作为进一步探究之处。此外,笔者通过此次调查,也在思考,对外汉语礼貌用语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对其进行运用?还是对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礼貌用语能够理解、接受?笔者更赞同后者,对汉语礼貌用语的体认应该作为礼貌用语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也是让学生在交际中不至于产生误解或是冲突的根本。至于对汉语礼貌用语的使用,则是因人而异了。
附录:问卷调查表(questionnaire)
国籍nationality:___________
性别gender:_____________
学习汉语的时间(how long have you learned Chinese?):___________
期中考试分数(mid-term scores of intensive class):______________
(your information and answers will be kept just for research,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Chinese, please.)
1. 你第一次见到一位你的新老师,你想知道他/她的名字,你会说:
When you first meet your new class teacher and you want to know his/her name, you will as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路上,你遇到了你的中国朋友,他/她问你:“去哪儿啊?”,你会说:
You meet your Chinese friend on the road, he/she asks:”where are you going?” you will rep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她说“:你的汉语真流利!”,你会说:
When you make a new friend , he/she says”: You speak Chinese very fluently!” you will s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把包忘在出租车上了,出租车司机说要亲自把包送还给你,你会说:
Yesterday you forgot your bag in the taxi and today the driver calls you and says he will personally send the bag back to you, you will s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见到朋友刚从教室里走出来,你会说:
Seeing a friend(who is a student)just walking out of the classroom, you will s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entences below are different phrases that Chinese people may say to you. Select the degree of politeness that you think the sentence conveys. )
6. 你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朋友做了很多菜,对你说“: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不要客气。”
Not polite Indifferent Very Polite
3 2 1 0 1 2 3
7. 你送给中国朋友一个礼物,他/她对你说“:哎呀,你太客气了!”或者(or)“你真是的,下次别这样了!”
Not polite Indifferent Very Polite
3 2 1 0 1 2 3
8. 你同意帮你的中国朋友一个忙,他/她说“:谢谢你,真是麻烦你了。”
Not polite Indifferent Very Polite
3 2 1 0 1 2 3
9. 你对中国朋友说“:你的衣服真漂亮!”,中国朋友会对你说“:哪里哪里,你的衣服更漂亮。在哪儿买的?”
Not polite Indifferent Very Polite
3 2 1 0 1 2 3
10. 你觉得中国人跟你说话的时候礼貌吗?
Not polite Indifferent Very Polite
3 2 1 0 1 2 3
谢谢你的回答!对我非常有帮助!(Thanks for your answers!It helps me a lot!)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2]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2)
[3]张韧.礼貌的概念及其它[J].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1)
[4]刘越莲.礼貌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2000 (1)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6]毕继万.礼貌的语用悖论与礼貌的文化差异[J].语文建设,1996(6)
[7]钱厚生.礼貌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研究,1993(4)
[8]谢朝群,何自然.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
[9]王娟.中西文化心理对礼貌语及行为选择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10]孙静,肖建安.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7)
[11]王彩霞.英汉礼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
[12]高东军.中英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13]刘丹.英汉礼貌语对比分析[D]. 黑龙江大学 2012
[14]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15]姚宇.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语语用失误及原因探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5)
[16]李洪伟.汉语语境下礼貌语的听者认同研究[D]. 安徽大学, 2007
[17]李苏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
[18]牛明哲.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探析[D]. 山东大学,2012
[19]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