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做事情,想要成功是要有所凭借的。
对初入实验室的新生来说,从事科研刚刚起步,又野心勃勃,有劲头,有干劲;但如何保持这种势头就非常不容易。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一路走来痛苦不堪,牢骚满腹,实验难以继续,毕业困难,整个人被打垮了。我个人认为这是选题的问题,至少没有认识到这样的结果,不然也不会如此沮丧。
其实科研和做其它事情是一个道理,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做到“立”这个效果,是很不容易的。我有一位师兄,实验进展不错,要发高水平的文章,雄心勃勃;越是高水平文章,就越对实验数据等要求的很严格,听了他的汇报工作和老师的点评以后,我就意识到他恐怕要脱掉一层皮了。因为精品和非精品的用心是天壤之别的。我们院有一名非常厉害的老师,能在cell子刊连续发免疫学文章,这个成绩的取得,我相信老师的水平,可是反过来想一下学生吧;他的学生因为这么优秀的老师就很轻松了,就自然而然的发高水平文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学生很苦,有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个精美的western blot的显影照片,竟这样自责道,“我要再认真一些就好了,我要做冷血动物,心无杂念”。从此方面可以看出,有优秀的老师做导师,做实验上学生还要靠自己,只是一种科研的精神潜移默化的烙到了自己的心里,并通过实践践行了。我也想说,这其中告诉我,科研不是仅仅有好奇心、兴趣就能胜任的,需要的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和坚持的执着精神;另外,做事要动手,动手需要体力和勤奋。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曾经说过,在科研上,没有笨蛋,只要勤奋就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态度决定一切。武汉大学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鼓励研究生艰苦奋斗。在武大工作40年研究红莲型杂交稻,最终取的现今的成绩,很不容易。而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届届学生,成了实验室的工作精髓。任何时候离不开艰苦奋斗,怨天尤人是绝对错误的,心态极坏。从朱英国院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科研的条件差,他全凭借艰苦奋斗,对自己狠些。
我是这样评价成功人士的,但凡成功人士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狠。越是优秀的导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狠,因为他们知道,要想做事做的漂亮,没有汗水是不可能的;一门绝技轻易学会,那就不是绝技。
今天说好的选题,我先做个铺垫吧!这就叫气场!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