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有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我的思想装到你的脑袋里;二是把你的钞票装到我的口袋里。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两者都成功了叫老婆。虽然这是戏言,但其中的哲理深邃。
关于将一个硕士生小青椒的思维训练成导师期望的状态其实挺难的。有的虽然有形似,但是真正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却远远达不到期望的水平。我认为研究生之所以和本科生的最大区别之一可能就是这个思维能力了。因此,我常告诫学生,把思维训练当成一个习惯,类似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样。思定而后动。
这一段时间网上盛传的迈克尔.桑德尔的网络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才好?》。其以苏格拉底方式上课 1000多名学生,挤满罗马剧场式的教室中。每一个提问,几百只手齐刷刷地举起。讨论热烈令人羡慕。看过这样的授课方式,这样的可以引起热议的话题,启发思维是肯定的。但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是否也可以这样尝试?
围绕着研究生能力的提高,我曾经编写过小博文,其中一个就是“研究生需要提升的四种能力”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347-725169.html 。
围绕开题问题,我也写过一个小博文“基金申请书写作操作指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347-647292.html 。
这些平时的经验总结虽然告诉了学生,但是实际临阵了却并不能得到很好贯彻。这不,今年再次开题,为了使这些思维训练落地,我尝试进行了训练三法,收到一些效果。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思维训练1:膏药效应
我们大家都知道,膏药可以治病,但是药要经过加工放到可以负载的介质上才能使其稳固发挥效能。膏药效应就是强药力、好载体、高粘度。强药力实际上就是大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学生没有或缺失这个药力,再怎么也不能有好的效果。
针对这个药力情况的训练方法是:先判断其药力程度,然后
1、识药力。药力强,转下一步。药力一般,监督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缺药力,那么必须高压其大量阅读专业文章,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力训练。我采用的方法是每周提交“周报”。
2、找症状。其实就是找idea。这个就是科学问题的发现。其实是否能否找到症状挺难的。这个需要经过多次讨论才能确定。我这里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即学生自己找、学生老师一起找、老师学生一起找。后两种是主体不一样。学生老师找是通过引导学生找并与之讨论。老师学生找是老师建议,学生理解后讨论确定。
3、配药。有了症状,就要开始对症下药,从分析症状特征到采用配方施药开始系统设计。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学生面对很多可选择的药材,有些是直接发挥药效,很有针对性,但是也有一些药材仅仅有辅助作用,不是主疗效。因此告诉学生选材要找主疗效的药材。这样,实际上就是要针对科学问题,理出目标以及由目标引出的研究内容和解决方法,并给出实施的保障。
4、找介质。这个就是类似范本一样的东西,经过梳理找到并提供给学生参考。
5、高粘度。主要是提升抓核心问题,不用到处贴,但是一旦贴上一定的痛处。紧盯问题不放松。这个是一个主线的体现,不能老是破题或开小差。
思维训练2:照猫画虎
虽然找到了好的idea,整体的设计也出来了,但是如何将其表达出来是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如何将一个没有太多经验的研究生进行逻辑思维、层次思维、重点思维等的可视化过程。我的经验是将以前优秀的开题材料提供给他们进行参考,实际上就是一个范本。有时候我们说学生你咋连照葫芦画瓢都不会呀?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葫芦,让他如何去画瓢?同时,这个葫芦给的不能是歪的或太个性的,而是一个平均状态的。有了这些,学生就可以照猫画虎了。这个思维过程训练体现在ppt上。
实际上这个过程也会经过几个反复的过程。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阐述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分两种情况:(1)这些问题别人是否发现?如果已经发现,是否解决?如果解决了,解决的程度咋样?还有哪些问题?通过文献说事。(2)这些问题别人是否发现?未发现,作者自己发现。)、研究内容(一定是与问题紧密联系的近亲而不是远亲)、关键问题(没有这个就过不去)与可能创新、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前期研究基础、研究时间安排等。阐述要点可以依据各自内容进行有机逻辑组织,不完全局限这里建议的顺序。
思维训练3:彩排
经过之前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虎”,虽然有的画得好,有的画的不好,到底咋样那就拉出来溜溜。于是有了“预开题”环节。按照正式开题环节设置(我们有每周的seminar),开始一个一个上台表演。只是这个环节是开放的,大家敞开了讨论和解释、沟通。
经过上述三法,使学生经过一次真实的思维训练和提高。今年的开题我整体上还算满意。大约2/3同学经过这样的过程有了提高或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