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老师转载文章讲述“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中文献引用的科学与规范”,文中讲到“申请者所著录的参考文献水平和层次体现了申请者所选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现状以及该课题的研究价值”。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770015.html不仅写基金如此,发表小论文也是一个样。所以前辈们都教导写论文要尽量引用牛刊文章,这样才能让你的文章显得更有价值,被录用的概率也就大了。人靠衣装嘛,参考文献就好比论文的外套。更有甚者,对于中文文献,则避而远之,尽量不引用。某日听一人吹嘘,说他师姐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没有一篇中文文献。博士论文可是要引用上百篇文献的啊,就没一篇中文文献能入她的法眼!我等只有顶礼膜拜了。
凡事物极必反。当编辑和审稿人将参考文献作为评价论文质量、决定论文生死的一个指标时,容易引起投稿人的不科学引用行为,也就贴金。且这个指标所占比重越大,贴金现象越严重。以下讲述自己遇到的贴金及被贴金故事几则。
一日帮导师审阅某伊朗作者的论文,全文看下来,从实验设计到结果的分析都一塌糊涂。到最后看它的参考文献,好家伙!重点原来在这,引用的全是牛刊论文!回去看前言瞧瞧都用在哪了,“[x~y]干过某事”,其实和他研究的东西没半毛钱关系。
再说一篇国内某英文期刊的文章,作者是某重点大学的教授,论文研究的是国内某特有矿石的矿物学性质。论文可以说是毫无新颖性可言,因为该类矿石储量巨大,国内已进行了几十年的科技攻关,从原矿性质到选冶技术,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当然基本上是中文的。但是看到这位仁兄的文章,就不免震惊了,一篇以国内特有矿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在国内相关文献海量的情况下,竟然没引用一篇国内同行的工作,引用的全是高端大气不靠边的SCI论文。审稿的那位,您是不是只审了参考文献啊?
有贴金的,自然也就有被贴金的。作者所从事的行当就是被喻海良老师所怜悯的以SCI期刊少、影响因子低而著称的矿业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64839.html),号称行业No.1的两个期刊(清华与北大谁是老大啊?)影响因子都才一点几,均荣入三区。当然也不能绝对的说大伙最高只能发三区的文章,如果课题方向与环境或是化工有些牵扯,也能去沾沾它们的光,发篇高大上的文章。系里有个教授就沾上回这样的好事,做的冶金废渣中回收有价成分,按常理这样的文章发矿加或是冶金的专业期刊再合适不过。可是不知是这老师还是她学生脑子活,把文章发到影响因子四左右的环境期刊上了,一下子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然后就是各种被贴金,三年引用近二十,搁我们专业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实事求是,就论文质量,甚至不如发在矿加或是冶金专业权威期刊的同类论文;看引用,多半是贴金,也就是[x~y]中的1/(y-x+1)了。遇这事,只有眼红的份了,或是退而织网,俺也不发专业期刊了。
除了引用牛刊不沾边论文这样的贴金行为外,还有一类贴金行为就是不当地引用新论文,也就是转引。尽量引用最近发表的论文也是前辈们传授的宝贵经验之一,这样能让自己的工作看上去是紧跟潮流、顺势而作,从而增加被录用的概率。
某日看论文,见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作者是引用他人的工作,为探个究竟,我找到了作者引用的那篇文献。文献中确实有这一说,但是也是引用别人的,然后。。。然后。。。,几经转折,最后找到原来是篇老文献,而且文中的观点与我最初看的那篇论文中的观点有了不小的出入。当然这是运气好的,有时候就直接被转晕了,然后文献也没找到。
通过鼓励引用新近发表论文的方法来促使研究人员提高创新性,初衷是好的,实际中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若执行过当,也会增加投稿人采用转引的概率。转引一来容易引起讹误,二来也是对原创者贡献的不尊重。倒不如引用那些有些年头的原创文章,当然老文章不一定好找,可能要是费上老鼻子劲,可是这不就是科研本身吗?
挎LV的不一定是富婆,地摊上也卖LV;全身破烂的乞丐也不一定是穷人,人家里可能有好几套房呢。所以看人,过分的注重他的穿着,很可能会看走眼。审论文,不能太过看重参考文献的档次,还是得回到论文本身。否则就容易金光闪闪,亮瞎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