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日本酸诱导干细胞无法重复的问题已经成为干细胞,甚至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切不说论文是否真假,对这个论文的评议给国际学术界提供了一次非常生动的学术评议课程。一篇热点论文,是如何在当前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交流条件下进行发表后同行评议的。该文章发表后,迅速受到关注,并很快有同行无法重复的反馈信息,以及论文本身结果存在图片伪造的问题。这种评议过程在没有网路的时代是无法现象的。虽然我们仍无法确定这个事件最终如何收场,但这个过程我们都实实在在地见证了。今天《自然》博客专门对发表后评议,尤其是通过学术社交网站的评议进行了讨论,并重点介绍了一种规范评议的新方法。
日本酸诱导干细胞论文最近正接受调查,许多作者包括第一作者都希望撤回。当香港大学再生医学学者Kenneth Lee发现无法重复日本学者的工作,准备发布对批评性评论时,因为可以发表评议的方式很多,需要考虑在何处发表的问题。
学者现在开展发表后评议的方式非常多种多样。针对这个研究,加州大学Paul Knoepfler建立博客收集无法重复实验证据信息。PubPeer.com网站可接受对已发表论文的所有匿名评论。PubMed Commons去年10月PubMed也启用新功能,让科学家在其网站上对所有论文后跟贴评论。当然有更多其他网站,甚至学者用自己的网站也能进行评议。
Lee最后选择了ResearchGate,这是拥有400万实名注册用户的学术社区网站,不过这次他并不是简单发布评论,而是采用格式论文方式,具备方法、分析、参考文献、发现、图片结果和结论等不同要素。(这大概是同行评议的创新和最有效模式了。)ResearchGate经理马上注意到这一新事物,派手下邀请Lee先生正式发表这个文章,虽然在版权等方面有点争议,但最终此事圆满解决并实施。
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家Ferric Fang很认可这种方式,这种创新方法可提高学者间实时交流的效果。短小评议虽然也能接受,但会丢失一些信息,结构化评议能更系统完善地支持评议者的观点。
为什么学者应该选择ResearchGate?Madisch认为,该网站的最大竞争力是拥有大量实名认证学者用户,而且内容公开,所有人都可以阅读。Kenneth教授决定在ResearchGate发布他的评议就是因为他也是注册用户。他希望将自己无法重复的信息尽快让其他同行了解,并尽快获得反馈意见,这比向编辑写信的效率提高许多。
将来在发表后评议方面会如何发展,是出现几个如ResearchGate和Pubpeer.com这样专业评议网站,还是会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预测这个仍为时过早,但现在发表后评议的整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纷纷开放评议平台,例如《自然》《科学》等都允许所有注册用户随时对过去论文进行跟贴评议。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同行甚至非同行评议内容本身如何被承认和评议。
Lee说他仍愿意在传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这才能让他的学生获得学术资历和认可。他不知道这次发表在ResearchGate上文章能不能算学术文章,能否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显然华尔街日报、BBC和 Boston Globe都引用了他的文章。该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已经实现,而且很巨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同行了解更全面的信息,以决定是否继续重复该研究内容,这已经实现了发表论文的学术交流目的。
Fang认为象Lee这样的发表后在线同行评议不可能成为主流模式,对一般读者来说,选择阅读高质量的论文和综述非常谨慎的,学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全部海量的学术论文,学者一个月阅读20多篇论文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对所有这类豆腐块评议仔细阅读(不过这要看信息是否重要了)。
《科学交流》总裁Elizabeth Iorns长期致力于论文研究重现性问题。她认为理想的状况是能按照严格原始研究方案进行重复,但学者更喜欢根据自己实验室的一贯方法,并不严格重复别人的研究。显然这对发表论文有帮助,但对学术的健康发展没有好处。在生物医学领域遇到,如果出现无法重复的结果,不少学者会从动物品种和试剂等角度来解释无法重复的原因。这个,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