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朋友说过,伦敦的大学(如她所在的北安普敦)把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定义为个案研究,因为在那些专家教授看来,对班级的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是富有经验的大师才能做的,这远远超出了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国内则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一般都要求做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而且最好是进行干预的研究。这对研究生的教学经验、研究思路和调控能力来说无疑是一项莫大的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顺利地进行干预。设想一下,假如有些研究生并不完整地具备这三个条件,他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
我想,研究生大概用以下几种做法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
一、 独步天下法
这类同学是三有人员,有教学经验、有研究思路,也有调控能力。他们通常不是大四应届考取的研究生,而是有了一定的中小学教学工作经验,能够迅速地适应教学。换句话说,教学基本上已经进入自动化水平,研究者不会因为在课上过多地注意自己要讲授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也不会因为过多地关注和学生的互动而忽略了对实验的调控。
另外,研究者有自己清晰的研究思路,而不仅仅是参考了别人的做法。这就要求研究生平时要有足够的理论积累,并且在此基础上熟悉整个研究设计,知道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要做什么,将研究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教学之中,保证各项任务的有序进行而不慌乱。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能够及时地处理在研究中出现的临时状况。以人作为对象的研究,通常不会一成不变地照着原本的计划进行,要不教育就像华生所说的那样——「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还有,我们所到之处,要和学校的领导、同事打好交道,虚心地请教问题,请求他们为实验的进行提供设备和条件。
其中,教学经验是基本条件,因为在学校里,我们不能为了做研究而耽误了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这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侵犯。研究思路和设计是毕业论文的本体,而调控能力赋予了它行走的能力。具备这三者,研究就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二、 孤军奋战法
这类同学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迅速的应变能力。通常他们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来读研的——一纸文凭。但是因为恋爱、家庭、孩子、兼职、泡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态大多是「反正只要保证顺利毕业,那些费神费力而没有回报的事情能省则省」。大概,在现实的路上走得多了,就不大愿意相信理想了。最终,他们没能静下心来啃那些「奠基石」,也没能及时地和学科树上的某一片叶子「来电」。
幸好,这类同学多能察言观色,又口齿伶俐,必要之时非常主动,又善于转变。毕竟,当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他们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出一个研究方案来。有时候,他们忍不住在心里洋洋得意:看,我的聪明才智又保住自己顺利过关!
有些导师因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出色表现而产生晕轮效应,相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毕业论文,毕竟导师们还有更弱的学生需要全程照看呢。于是,第二类同学就凭借自己的闪光点,和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大胆地进行教学实验。最后哪怕某些环节没有实施,还可以用灵感「创造」出来。
三、 借桥过河法
第三类同学比较幸运,他们通常有一个力量强大的学术后盾,因此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想法和取之不尽的建议。而且,导师熟知自己学生的能力,通常不会设计难题让学生去解决,而是取个容易的突破点,或者换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然后把研究方案从头到尾嘱咐个遍。对了,最重要的一点,这类同学一定要对自己的研究设计做好保密工作,以免其它同学抢去了这个思路。
值得肯定的是,尽管研究想法不是来自自身,这类同学还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执行力。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导师的指导按部就班地执行方案,最终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
四、 以珠为宝法
古人买珠还椟,却不知道椟才是珍贵之物。有一类同学也是如此。
首先,他们属于三无人员,没有教学经验,没有研究思路,也不具备调控能力,于是他们紧紧地靠住导师这棵大树。其次,导师的研究领域未必就是教学,可能导师自己都没有做过教学类的实证研究,因此给学生的建议只是从文献上看来的一些想法。这类同学过分依赖导师,而导师仅是一带而过。这种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就容易引起误解:这类同学在导师给出参考的文献中提炼出难以实施的研究设计。
但是,对一个学科基础不扎实,对现实也不够了解的人来说,这样的研究很难真正实施。因为研究思路的不成熟,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又因为缺乏实践和调控的能力,没有为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研究最终只能流产。于是,这类同学不得不再次紧紧抓住导师这根救命的稻草,最终只能通过文字的修饰来弥补研究的“不足”。
有人说,外国人是求异思维,而中国人是求同思维。在毕业论文方面,这点求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导师不允许学生大胆创新,总是要求守旧的题目比较保险。另一方面,有些研究和前人的相似率太高了:研究思路和别人相同,理论框架和别人相同,研究结果也和别人相同。
其实,如果我们忘记什么大样本,忘记什么干预,就踏踏实实地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个案研究,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