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热闹,关于论文的署名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哪些人应该署名? 论文署名的先后秩序?当论文的署名成了一个最具争议的话题时,表明科学或者学术已然成为了名利场。虽然表面上还披着神圣的外衣,实际上早就被各种奖项以及年底的论文奖励所左右。
论文的署名,自然是按照贡献来排序的。一般而言,5%以上的贡献者应该进入作者名列,小于5%的贡献者应该给予致谢。
闲来无事,看了下 戈鋆投诉苏州大学恽自求教授的公开信。我的感觉是,剽窃的结论应该是不成立的,但是论文发表时显然有意地漏了最重要的贡献者,应该属于署名不当的行为。无论中外,论文的作者通常有三种:
一是研究工作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提出研究思路的最初贡献者。简单地说,就是出idea的人。通常这类作者是senior author;
二是主要完成实验的人,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由此人主导并完成的。通常为Junior author;
三是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参与协助的人。通常是帮助实验材料的获得;辅助完成了某个关键实验;以及在进展过程中积极地参与了讨论,贡献了思路。撰写论文通常被认为是重要贡献。如果这部分人贡献超过了5%以上,就应该列为作者。
根据戈鋆博士的自述,恽自求教授是“传感器最佳覆盖问题”这个研究项目的最初指导者和推动者,最初的思路是他提出来的。戈鋆博士是这个思路的执行者,通过实验证明恽自求教授的思路,以及细节的优化,甚至是思路上的提高,是由戈鋆博士完成的。
在这里,戈鋆博士不能完成否认恽自求教授的贡献,戈鋆博士在文中描述:
“在苏州大学学习期间,我于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主持国家级创新性实验计划《传感器最佳覆盖问题》,受教育部资助3.9万元人民币,恽自求教授是项目的指导老师。2010年,恽自求教授成为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他向我介绍了无线传感器最优覆盖领域的一个猜想:平面的最稀疏2-覆盖布局是否是等边三角形网络,并告知我,关于无线传感器的最优多覆盖问题,包括2-覆盖,当时完全是空白,没有任何研究结果。他向我指出,在等面布局的意义下,如果能逐个考察全部107种凸多边形等面镶嵌构型,就能证明猜想是正确的。这是他在我整个论文撰写期间,给出的唯一指导。”
戈鋆博士不能够忽略这次“唯一的指导”,中国有句古话“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指导不在于次数,在于精华。恽自求教授作为导师,把他的猜想告诉自己的学生,希望学生进行验证,这就建立了师生指导关系和合作关系。几乎所有研究人员都会认同,思路是最重要的。如果漠视这种指导的作用和思路的贡献,是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术交流气氛的缺失。这在中国式的学术会议中,很少见到热烈的讨论(一起发牢骚抱怨收入比较少除外)。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很多人要保护自己的思路。
戈鋆博士对恽自求教授进行了发挥和深化。“问题在于,全部考察这107中构型是完全不现实的,除非借助计算机以及仔细的结构分析和编程。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利用非常简单的平面几何的分析,证明了若干引理,将需要考察的情形降为22种(有些情形可以合并考察,所以实际数量不到20),并分别计算出相应的覆盖密度,在等面构型的意义下证明了平面的最稀疏2-覆盖布局是等边三角形网络。这个降低构型数量的关键步骤,完全是我独创的,与恽自求教授无关,这也是我在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贡献。”
戈鋆博士显然应该是论文的重要作者之一,是最重要的两个作者之一。认为其贡献不足5%,不能加进作者名列,是不成立的。能否进入作者之中,在于贡献而不看身份,不能因为是本科生,就不加入作者中。 恽教授当然可以找别的学生去完成这个思路,但当时既然找了戈鋆,他自然是最重要的作者之一了。尊重事实。
将此事定义为剽窃,对恽自求教授是不公平的,他是研究工作原创思路的提出者。如果把一个学术思路告诉学生,就成了学生的,与导师无关。如果把一个学术思路告诉了合作者,就成了合作者的,与本人无关。 这是不应该被鼓励的做法。
不追究此事,对戈鋆博士不公平。在理解导师思路的情况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加入自己的思想,最后与己无关。怎么说都不是对的。
写了这么多,告诉戈鋆博士一个秘密:其实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也被当时指导我的研究生写进了发表的文章中,没有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