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在飞机上读报有感》中,提到为学生J的硕士学位论文《杂技剧研究》进行的第一次构思。我说,虽然还比较单薄,但全文已现雏形。文章中说: 《西部商报》2010年4月16B19版以《〈敦煌女神〉更‘神’了》为题,报道甘肃省杂技团取材于敦煌壁画九色鹿故事编排的杂技剧《敦煌神女》开始了第三次“修排”(原文如此)。我看到后,随手在登机牌的背面记下:《敦煌女神》——西部商报,《玩具店之夜》——2010春晚,《胡桃夹子》——国外杂技剧,《西游记》——广州市、浙江省杂技团。以上所记是我看到的杂技剧的剧目,杂技剧是近来新形成的一个戏剧表演形式,事实上正在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戏剧品种。它在形式上强调了杂技(包括魔术)的技术表现,受到观众的欢迎。我准备带学生一起对此进行一些调研。 以上记录了J同学硕士论文题目确定的时间。当时J是硕士一年级下期。学生们常开玩笑说老师是“机器猫”,这是只看结果,不知过程。以这个论文题目来说,它是我长时间学术思考的产物。 2007年或2008年,我在公交的移动电视中看到有杂技团的新颖表演。内容是“猴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关的戏),我即刻在汽车上给我的博士生(当时已毕业留校)杨发短信,让她注意此事。因为我感觉一个新的戏剧形式在形成。几天后,杨对我说,老师真敏锐,这真是一个新出现的戏剧形式,叫“杂技剧”。现在还搜不到什么研究成果,看来大家对它注意还不够。我催促杨再收集一些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 2009年,我收了一个毕业于二本院校的硕士生。这个学生是跨专业的,基础不很好。我思前想后,决定让她以《杂技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这个题目新,还没有人注意到。做起来可深可浅。浅的来说,只要把相关材料搜集齐全些,从理论上说明它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机遇,再从艺术上稍加分析,即可应付毕业。稍用力些,可以对整个戏剧学史的观照考察其意义,并对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我让这位学生利用假期到济南的各杂技团考察,并通过网络等进行比较全面的信息收集。2011年暑期,我到敦煌考察,上文提到的甘肃省杂技团正在那里演出杂技剧《敦煌神女》。我赶到剧场,演出已结束。我与剧团演职员进行了交流,向他们索取了若干资料(见下图)及团长的联系办法,以便进一步沟通。
甘肃杂技团《敦煌神女》演出资料及团长名讳与电话,背景是2009年5月30日〈光明日报〉有关杂技剧〈胡桃夹子〉的报道。
这位学生分神比较多,论文完成不理想。我想出一个办法,让她的师姐杨(前面提到最初对这个项目进行过调研的博士)协助她加工。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她自愿给师姐发短信和电邮,请师姐帮助修改论文,并建议以后以两人的名义发表成果。我的想法是,依她自己的能力,想把论文改好,发在重要刊物上很难。学生毕业了,我的事多,不愿在这个项目上再下功夫。杨还年青,需要成果,她是最早关注这个课题的人之一。协助师妹完成论文,自己也有所得,对社会及每个人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