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摘录)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记得2500年前,孔子弟子曾皙在谈及自己的理想时,生动地描绘过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此诗意地栖居,风调雨顺、社会清平,任谁人不向往?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在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情怀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想。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宋朝大学问家张载也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志向。读书人虽有民胞物与之量,以一己之力,纵满腔情怀,只能是丰满理想,却无奈骨感现实。杜甫也免不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自然风险,那时没有保险,估计有的话老杜也买不起,个人的融资应是相当的困难,不然我们今天读到的诗一定是《得广厦千万间歌》。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了,风险管理水平更是今非昔比。然而在自然面前,人类依然是渺小的,在巨灾风险面前,人类又是那么的脆弱。尤其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社会保障层次低,农业保险法制不完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地域性发展不平衡且风险环境复杂多变。实践上如此,研究上所遇到的挑战也很大:理论研究落后则指导实践困难,数据不全则实证分析不足。
尽管如此,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研究上,不少学者早已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者一样着手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的希望能借它山之石,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引进国外的风险管理理论以探索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之路。有的笃信实践出真知,深入实践调研求证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寻求破解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难题。多年来国家政策一直重视、社会目光密切关注、人民心头永怀期待,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构建的路上依然是举步维艰,仍然需要上下求索。所谓“革命尚未成功,任重而道远,我辈仍需努力”。
然而研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更不能够一蹴而就。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才能做出真的好的学问来,“学而时习之”自不必说,但“不亦悦乎”确实很难得享受,读文献、查资料、学方法,时常感受到“不亦折磨人乎”倒是真的。虽有幸得到老师的指导,能够不断的与同学交流,但做学问更要独立思考,尤其是要想有点创新,做出点成就来,不能不靠自己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有时候还要深刻的领悟与反省,在不断的肯定、否定与否定之否定间反反复复。从这个角度来看,学问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后才谈得上孤独中的寂寞享受。南怀瑾也说:“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这句话倒是很诚恳的,不然很难做出有价值的学问来。以这个标准而言,我还没有这个精神,也还没有这个态度。唯一能够聊以自慰的是,自己还在努力,还在继续追求,还在坚持探索,也还怀有希望。
行文最后,多少有曹雪芹“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慨。
然而能够坚持下来,要感谢很多人,新朋与故旧、恩师和亲友。往事历历如在昨日,点点滴滴,已经汇成涓涓细流,在我生命的河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