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完成4位硕士生答辩,下午14:00开始接着进行了11位软件工程硕士答辩(本来下午安排7位,晚上安排4位答辩,我作为答辩主席,强行争分抢秒在下午18:00前把这11位学生的过场全部跑完)。屈指算来,已经先后完成10位博士(中科院单位),29位硕士,23位软件工程硕士的答辩。经过这么多长答辩,今天下午感觉彻底麻木了。已经不想再提任何问题为难学生了,就在论文上有问题的地方做些标记,要求提交正式稿时修改修改罢了。
能亲眼见证这么多学生即将拿到梦寐以求的学位,真为他们高兴,然而心情也是很复杂的。前几天写了一篇“工科硕士论文评阅面面观”,说等本周答辩完了还要接着写一篇研究生论文答辩面面观。尽管明天全天还要继续参与余下14位硕士论文的答辩,我想明天的情况还是基本一样,感受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连续鏖战,身心已经十分疲惫。
我实验室今年毕业的8位硕士研究生,周二下午就已经全部完成答辩,晚上我们庆祝全体顺利通过时,他们告诉我,总算轻松了,尽管预先知道会通过。这么多年来,参加答辩,我自己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和经历。记得第一次参加答辩时,还真有点紧张,一怕提不出问题,二怕提的问题切不中要害、显得没水平等,现在想来那都是多余的。近期很多博主都提到了研究生如何答辩的问题,如“轻松自信去答辩”(唐常杰),“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要好好走过场”(王德华)等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当今研究生答辩的万象。事实已经证明,研究生到了可以提交论文答辩的份上,我想通过都是必然结果了。现在看来,至于答辩场上学生表现如何,已经是无关紧要了。所以,我想谈谈答辩组老师是如何“对付”答辩生的不正常现象。
多元化方向组成的答辩组成员。答辩组的5个成员中,形成了硬件、软件、实验、算法等涉及多个学科方向的多元化研究背景。成员阵容基本囊括了本组答辩学生的全部方向。因此,一般不会出现提不出问题或方向不熟悉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态势,答辩学生马虎不得啊。这么多年参加众多学位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发现答辩组老师也存在一些令人不爽的非正常现象。
非正常现象一:变得不怎么看PPT和听讲解。学生在对着PPT认真讲解,答辩组老师则大多埋头翻论文,从中挑错,从中挑问题,估计答辩前未曾阅读过论文。这是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其实,这样容易错过部分学生精彩的演讲,也容易错过答辩生的一些精致的PPT设计方案。我感觉,很多学生讲解还是有激情的,PPT是精心准备和设计过的,是值得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另外,对答辩生的认真态度和劳动(可能为答辩PPT准备了好几天时间)也是一种不尊重。
非正常现象二:提问老师不按规矩出牌。正规论文答辩有答辩的规矩,老师想提问,一般事先说明有2个或3个问题要问。结果说话不算数,2个完了,接着来3个、4个,且不断追加,甚至没完没了。无辜拖延了答辩的时间,让其他评委有问题也没时间质询。
非正常现象三:答辩越来越像一个茶话会。A老师的问题还没回答完,B老师就开始中间插入问题,甚至C老师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再也不给A老师机会。让答辩生没话正确判断,不知道先回答哪个老师为好。
非正常现象四:学生导师或课题组成员干预。虽然规定导师要回避自己学生的答辩。但由于集中答辩,场地困难,很多答辩就临时安排在导师办公室或会议室。因此,导师经常也在旁听。回答问题阶段,看见学生为难,时常站出来替学生介绍研究背景和做的工作,为学生解围。让答辩委组成员很难做出正确判断或在质疑中判断学生问题所在。另外,答辩组成员中虽非直接导师,但有属于答辩学生的实际指导者,所以也会不自觉的袒护答辩生。
非正常现象五:对自己学生宽松,对其他学生严格。有些导师对自己学生很宽松,连起码的论文规范性都不过问,更不会关心论文质量问题。既放水,又放养。但在答辩过程中,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却很多,也很尖锐,要求很严格。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非正常现象六:提不出本质和核心问题。非个人研究专长的论文,却每答必问。感觉如果不提问,好像没完成任务和不能体现专家水平似的。这种提问,往往令学生难堪,搞得不好最后令自己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