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与研究方法
基湘
学期快要结束了,不少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或阅读报告)之类。两者撰写要求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要点。这里不作比较。且说说“(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及“看啥书”这两个老话题。
所谓(学术)研究,无非是提出(学术)问题并加以解决而已,论文或报告则要把这一过程清晰而完整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读后多少有些收获。
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选题是第一位的(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理论研究(阅读报告除外)通常比较少做,因为这方面难以突破,较少创新。对一个实证研究而言,基本的文本评价标准就是是否符合“逻辑实证主义”——三条标准。
第一、逻辑标准。自然,颠三倒四、主次不分、有头无尾、虎头蛇尾等等就“不合逻辑”。
第二、事实标准。事实包括反映事实的各种数据、图表、口述史料、档案文本、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历史档案、个人日记等第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没有这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显然,无的放矢、空发议论、隔靴瘙痒之类就不“符合事实”。
第三、美学标准或形式标准。逻辑标准与事实标准属于内在标准。这两条标准是最基本的,但还不够,还需要外在的美学标准或形式标准。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交个论文上来,厚厚十几页或者几十页,洋洋千万字,但没有“目录”,或标点符号杂乱,或图表不合统计学惯例,或打印文本错位。所有这些,都使人怀疑作者是否在应付(交差)?进而怀疑其办事是否细心,为人是否踏实?这样小事就变为大事。或许我们都会有些这样那样的闪失乃至错误(我自己最烦给学生改标点符号——那是他们中小学阶段要学会的“素质”),但不能不说,内容美,形式也要美,才是真美,全美。
学生问:老师,我们看些什么书文才能符合上述标准。
回答是:这方面书文还不太多!可以选择者有:
1、核心方法类。如北大袁方主编的《社会研究方法》、浙大王重鸣或北师大董奇所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南大张红霞所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等。若专注“质化研究”,当然看陈向明老师的最全面。国外的或翻译的选本也不少,但基本一致,一通百通。
2、方法拓展类。核心方法类书籍主要是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术界的白道黑道。可以读读近期清华出版的《学术研究》、北大出版的《规则与潜规则》等等,均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