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要怎样引,要不要引那么多?最近遇到一个例子,我提了一点建议,作者也修改了,但感觉还不够好。 欢迎提意见和建议。
(原文)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各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1-2],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仅2013年7月上海中暑死亡高达十余人[3]。城市热岛强烈地改变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5],特别是夏季地表热岛使大气温度升高,对人体舒适感产生了严重影响,持续的高温使人心情烦躁、工作效率低下[6-7]、易患消化和神经系统等疾病[8]。[q1]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显示了其大范围监测城市温度场的巨大优势,各国学者纷纷利用卫星影像研究热岛效应[9-13],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研究者与研究成果[14-18]。[q2] 其中,不乏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遥感反演的热岛强度。但目前,热岛强度分类中,尚未有确切的生态学和人体生理学等依据。而景观格局分析,恰恰需要明确分析对象所代表的物理和生态学意义等。由此可见热岛强度、热舒适度受影响等级划分标准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后)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增加,近30年来扩张了5.5倍[1-2]。与此相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2013年多地城市突破历史最高气温,同年新华网报道7月上海中暑死亡超过十余人。城市热岛强烈地改变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4],特别是夏季地表热岛使大气温度升高,对人体舒适感产生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显示了其大范围监测城市温度场的巨大优势,各国学者纷纷利用卫星影像,研究地表热岛。其中有热岛反演的方法[5-6],热岛与人体健康[7],地表热岛与城市规模[8]、城市空间结构[9],城市规划建设的前后热岛对比[10],河流水体对热岛的影响[11-12]等方面的研究。不乏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遥感反演的热岛强度的文献;但目前,热岛强度分类中,尚未有确切的生态学和人体生理学等依据。而景观格局分析,恰恰需要明确分析对象所代表的物理和生态学意义等。由此可见热岛强度、热舒适度受影响等级划分标准的重要性。
[编辑建议q1]这样的一段常规叙述,也没什么关键数据和研究,就引用了8篇文献,难道是在凑文献数么?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要遵从最小必要性原则,可引可不引的不要引,引用的一定是对文章论述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文献。
[编辑建议q2]尽量不要笼统而模糊的引用,一般情况下,研究型论文不宜在同一理论和方法上集中引用数篇文献,因为篇数虽多,但述及的理论和方法基本属于一类,信息量并没有增加。此类指示性引用应遵循“最小必要引用量”原则,选择代表性文献标引,提高论文的信息含量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