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属于授课式的,一般院校的本科生跟高中差不多,上大课,作业、期末考试突击一下,一般不需要学生特别地找老师进行交流。最后会有一个毕业设计,但是老师也知道这段时间也是学生找工作比较重要的阶段,不会对学生有高的期望值。心理预期就是学生可以稍微用心地做一个大作业,写一个能看得过去的毕业报告。对学生能否为自己的科研生涯添砖加瓦,那是万万不敢奢望的。再说一般一个老师要负责好几个学生,要是学生期望老师可以对自己悉心照顾,那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相对而言,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
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学习则以研究和做项目为主,所以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必然就更多一些。只是现在因为扩招,每个导师分配到的学生比以前大大增多,一年带10个研究生的导师大有人在。想想当初笔者读研的时候,导师平均2年带一个学生。导师的时间又有限,所以在学生数量增加的时候,只能牺牲跟每个学生的平均见面时间,有的学生一年也没有几次“面圣”的机会,所以还会出现答辩的时候,导师叫不出学生名字的尴尬场面。当然这中间的受害者是学生了,对学生而言,就要千方百计抓住机会跟导师交流。当然交流也是要讲技巧的,在什么时候找导师交流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