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阅读分享
by 88style
一、概述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修炼必须精通理论、技巧,进而付诸实行。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章节内容概要
第一章:五项修炼的基本含义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深度汇谈: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推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核心)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用的工具。
第二章:学习型组织的七大障碍
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性,专注于个别时间(只会对该事件作出最佳反应,却不能学会创造),煮青蛙的故事(要学会看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认知变化的步调,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太寻常的变化),从经验学习的错觉,管理团队的迷思(团队管理者毒死任何潜在危险的探索)。
第三章:从啤酒游戏看系统思考的故事
啤酒游戏提供一个探究结构如何影响行为的实验。每个角色都订购量在增加,然后陡然下降,这种变化形态从零售商到制造商,越往上游越放大。换句话说,离开消费者愈远,订购量愈高,也跌得愈厉害。每个角色都会经历“欠货—存货”的循环,先是库存不足,然后库存过多。得出反思是:结构影响行为—问题的发生通常由我们所处系统的结构造成,而不是外部力量或个人的错误;人类系统中的结构是系统微妙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自新的思考方式。
第四章: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的微妙法则
这些法则和书中前面的内容相联系,如果单独理解可能有点困难,所以要放在特定背景下去理解。今日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渐糟之前先渐好;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欲速则不达;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没有绝对的内外。
第五章:系统思考——用新的眼睛看世界
强调系统思考修炼的精义在于心灵的转换:观察环状因果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线段式的因果关系;观察一连串的变化过程,而非片段的、一幕一幕的个别事件。
在系统思考中,回馈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意指任何影响力的反复回流,是一种循环不息的“动环”。在系统思考,每一影响既是因也是果,没有什么事情只受到一个方向的影响。
系统思考的语言都是由以上这三个基本元件建立起来的——不断增强的回馈、反复调节的回馈和时间滞延,就像句子是由名词与动词建立起来一样。一旦学会这些构成元件,便能够开始建构许多“系统故事”。
第六章:系统的基础模型
“系统基模”(archetype,系统的基础模型)是学习如何看见个人与组织生活中结构的关键所在。它揭示在管理复杂现象背后的单纯之美,当我们学会辨识更多的基模,在面对困难的挑战时,就可看出更多隐藏的杠杆解,并能更有系统地将其说明给别人了解。当我们懂得愈多系统基模,愈有助于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过度分工和知识的片段化。
系统基模的目的是重新调整我们的认知,以使我们更能看出结构的运作,和看到结构中的杠杆点。所有基模都是由增强环路、调节环路与时间滞延所组成。在这介绍两个最常发生的基模,这两个基模是了解其他基模与更复杂状况的跳板。
基模一:成长上限
定义:增强环路导致成长。成长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然而大多数的成长之所以停止,却不是因为达到了真正的极限。
管理方针:此时不要尝试去推动成长,而要除掉限制成长的因素。
结构:任何“成长上限”的个案,都包含了成长或改善的增强环路。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最后碰上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改善的速率因而慢下来,或甚至终于停止。
寻找杠杆解:辨认和改变限制因素。
练习绘制“成长上限”基模
步骤:(1)找出增强环路;(2)辨认出成长的限制因素与其调节环路;
注意:一旦绘出了你的基模,接着要找出杠杆点,此时应该消弱或除去限制的状况,不要更用力去推动成长,否则只会使抗拒变得更强。
例子:
行为模式:
基模二:舍本逐末
定义:
潜在的问题常在症状明显出现后才会引起注意。或者即使发现了,大家也因为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去克服,而避重就轻,采用一些善意的、简便的、立即见效的解决办法。不幸较为容易的“解”经常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改变潜在的问题。更有甚者,潜在的问题不但未曾解决,反而更为恶化,但因为症状已经暂时消除了,问题便不再引人注意,使系统因而丧失解决潜在问题的能力。又称“本末倒置”、“避重就轻”、“转嫁负担”、“治标还是治本”。
管理方针:
格外小心谨慎,不能只解除症状。
结构:
由两个调节环路构成,两个都试图解决问题。上面的环路代表快速见效的症状解,它迅速解决问题症状,但只是暂时的。下面的环路包含了时间滞延,它代表较根本的解决方式,但见效时间长。然而它可能是惟一持久见效的方式。
寻找杠杆解:增强治本的反应与减弱治标的反应;加强下面的环路,或削弱上面的环路。
练习绘制“舍本逐末”基模
步骤:(1)找出问题症状,像是压力的产生、市场占有率下降等;(2)找出一个或数个“根本解”,将导致持久改善的一系列行动;(3)再找出一个或数个在一段时间中可以改善症状的症状解。
注意:“根本解”与“症状解”是相对的用语,最好是找出能够解决一项问题的多种方法,从最根本的到最表面的。
例子:
行为模式:
第七章和第八章各以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以系统基模观察企业组织。
第九章: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
它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
它的背后包含两项动作: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具有共同的基本特质。
他们对愿景所持的观点和一般人不同。对他们来说,愿景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而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另一方面他们把目前的真实情况,看作盟友而非敌人。他们学会如何认清以及运用那些影响变革的力量,而不是抗拒这些力量。他们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将事情的真相一幕幕地廓清。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它是一个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却绝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这显得矛盾吗?只有那些不能看清过程重要性的人才会觉得如此。
真正成熟的人不在意短期效益,这使他们能专注于一般人无法追求的长远目标,他们甚至顾及自己所作的选择对后代子孙的冲击。
自我超越的修炼:(1)建立个人“愿景”;(2)保持创造性张力。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整合了这项修炼所有的要素;(3)看清结构性冲突。假想你向着自己的目标移动,有一根橡皮筋象征创造性张力,把你拉向想要去的方向,但是也想象还有第二根橡皮筋,被无力感或不够格的信念拉住。当第一根橡皮筋把你拉向目标,第二根橡皮筋把你拉回你不能(或不够格)得到这个目标的潜在想法。弗利慈称这种系统为“结构性冲突”,它是一个各方力量互相冲突的结构,同时把我们拉向和拉离所想要的;(4)诚实地面对真相。不断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5)运用潜意识。
系统观点也彰显了自我超越更为精致的几个构面,特别是:一、融合理性与直觉;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三、同理心;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第十章:心智模式
学习如何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而言,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本书通过举例列出了审视心智模式的基本技巧,包括:辨认“跳跃式的推论”(leaps of abstraction)(留意自己的思维如何从观察跳到概括性的结论);练习“左手栏”(left-band column)(写下内心通常不会说出来的话);“兼顾探询与辩护’(balandcingInquiry and advocacy)(彼此开诚布公探讨问题的技巧);正视“拥护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与“使用的理论”(我们依之而行的)两者间的差异。
心智模式的修炼:培养组织运用心智模式的能力,必须学习新的技巧,和推动组织方面的革新,以利这些技巧能够经常练习与应用。对管理者而言,此项修炼的两个诱因都是极重要的——增加企业生产力和解决人际问题。
注意:书中对于如何管理组织的心智模式,有如下经验:领导者经由不断改善本身的心智模式,可提升管理的能力;不要把自己所偏好的心智模式强加在人们身上。应由人们自己的心智模式来决定如何做,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员工对于依自己的看法所做的决定有更深的信念,执行也较有成效;拥有较佳的心智模式,较易顺应环境的改变;内部董事会成员很少需要直接作决定。他们的角色是透过检验或增益总经理心智模式来帮助总经理;多样化的心智模式造成多样化的观点;群体所能引发的动力和累积的知识高于个人;不刻意追求群体成员之间看法一致;如果过程发挥预期效用,会产生意见调和一致的效果;领导者的价值是以他们对别人心智模式的贡献来衡量。
心智模式与系统思考:正如今天片段式的思考方式是许多重要决策主要的心智模式,未来的学习型组织,将以组织对于互动关系与变化形态的共同心智模式为基础,来作关键性的决策
第十一章: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
共同愿景的修炼:(1)鼓励个人愿景;(2)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
第十二章:团体学习
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这一项修炼上。它也建立在自我超越上。
团体学习的三个面向:(1)当需要深思复杂的议题时,团体必须学习如何革取出高于个人智力的团体智力;(2)需要既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3)不可忽视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
团体学习的修炼:(1)“深度汇谈”(dialogue);(2)“讨论”。深度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深度汇谈与讨论基本上是能互补的,但是多数团体缺乏区分及妥善运用这两项交谈技巧的能力
团体学习也包括学习如何避开与上述这两种有建设性的交谈相反的巨大力量。其中首推阿吉瑞斯所称的“习惯性防卫”——那些使我们及他人免受威胁与窘困的习惯性互动方式,它将阻碍我们的学习。
团体学习的修炼需要练习。这正是现代组织所缺乏的。
鲍姆认为深度汇谈有三项必要的基本条件:(1)所有参与者必须将他们的假设“悬挂”在面前;(2)所有参与者必须视彼此为工作伙伴(3)必须有一位“辅导者”来掌握深度汇谈的精义与架构。
第十三章:掌握修炼的进阶
五项修炼的学习就像一座三层楼的五角尖塔,其中每一项均可由三个不同层次来看,如图所示:
演练:具体的练习。
原理:指引的概念。
精髓:修炼纯熟的人所处的境界。
在“演练”的层次上,修炼的学习者把时间及精力专注在一些活动上。譬如:系统思考需要搭配系统基模的使用,以看清复杂情况背后的结构。自我超越需要搭配“厘清个人愿景”及“掌握住创造性张力”;同时专注在愿景及现况上,让两者之间的张力产生实现愿景的力量。心智模式的运用,则需要区分所觉察到的直接“资料”,以及由这些资料所衍生的概括性的想法。演练的功夫是每一项修炼最具体的部分,也是个人或群体开始从事一项修炼时的主要焦点。初学者因为还不习惯这种演练,所需要的是严格的“自我要求”,才能专注与持续。例如初学运用心智模式的人,在与人激辩时,必须下点工夫审视自己所作的假设,及为什么作这样的假设。初学者对于一项修炼所作的努力,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看清自己所做的;例如在与人辩论之后,才会真正看清自己的假设,并区分假设与原始资料之不同。然而在演练久了之后,这些修炼后来会变成愈来愈自然,并能即时主动反应。那时你将发现自己在面对急迫的问题时,能够自发性地想到系统基模,因而重建愿景,并看出自己行动背后的假设。
在修炼背后的“原理”也同样重要,原理代表演练背后的理论。例如“结构影响行为”是系统思考背后的中心原理;而复杂的系统对于改变它们的努力有抗拒倾向,也是一样重要的原理。前者是指影响实际状况的能力,来自看清控制行为和事件背后的结构;后者是指直接控制行为的努力(例如为都市低收入户建住宅这类用意良好的计划),通常所带来的改善只是短期的,长期而言却带来更多的问题。同样的,愿景的力量,以及区分“创造性张力”与“情绪性张力”之间的差异所在,都是“自我超越”的原理。修炼背后的原理对初学者和精熟者都很重要。对初学者而言,这些原理有助于他们了解修炼背后的理论基础,如演练这些修炼的意义。对精熟者而言,这些原理是参考点,有助于修炼的演练精益求精,和用来向其他人解释这些修炼。熟习任何一项修炼,需要在了解原理和笃实地演练这两个方面都下功夫,认清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很容易只了解一些原理,就自以为已学成该项修炼,误将知识上的了解当作学习。学习必须产生新的了解和新的行为。这正是将原理与演练加以区分的理由,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个层次“精髓”与前两个层次不同。学习一个修炼,如果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这些精髓上面,就像凭空体验爱、喜悦或宁静的感觉一般,并没有什么意义。修炼的精髓是指修炼纯熟的个人或群体,所自然体验到的境界。虽然这些体验难以形诸笔墨或言语,它们对于深
入了解每一项修炼的意义与目的是绝对必要的。每一项修炼都会改变学习者的某些基本习性。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有些修炼的演练必须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我们仍称之为个人修炼的理由。
各项修炼在精髓的层次开始愈来愈相近,有一种共同的体认将各项修炼结合起来,也就是一种觉得在心灵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不断学习的体认。各项修炼之间依然存有差异,只有差异变得愈来愈细微。
三、小结
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挖掘组织学习的精髓,运用现实生活,并提取值得关注的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写出一篇文章。
开始看这本书时,被它的序吸引,序里面有受邀人士给这本书作的推荐词,每个人写得很有感悟,特别是彼得·圣吉和杨硕英写得极为真诚;同时,向其他人一样,看书做点笔记,摘抄有意义的句子,也写在上面了。
读完这13章,感悟最深的还是组织学习中的五项修炼。我查阅过资料,有研究生专门针对本书中的团体学习这项修炼写了篇论文,其主旨思想是研究生团体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看来,团体学习确实很重要,尤其在当前信息繁杂,任务繁重,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团队的力量是个重要砝码。它能挖掘重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快速完成任务。但是这个目标的完成需要团队敞开心扉,放下防御性态度和行为,进入深度汇谈和讨论。而这点在如今的中国高校当中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呢?
所以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探索中,自我超越这项修炼更重要。作为研究生,我们三年生活要更多的依靠独立自主,根据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长处,提高短板。要确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处理好结构性冲突,充分利用潜意识的能量,诚实地面对现实。这个过程是漫长和痛苦的,可是,得到的效果却是最好的。就如前文基模二中提到的解决问题要找根本解,症状解短时间有效,但最终是否有效却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