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关心咱们何时能得到炸药奖。我倒是觉得,展示科教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切实的建议,或许比讨论某美籍华人该得炸药奖更为有益;若因某种机缘国内某人得到一个大奖,或许还会掩盖科教界种种欠缺。树典型、立示范,那可是我们的强项。
现在大家都花功夫学习英语,可是“2014年一类地区学术学位类硕士研究生复试,理工医科的英语最低分要求是38 分,农科仅为34分”;不仅如此,某些同学似乎已不能正确地运用中文。例如,博士学位论文“致谢”的人称就有些混乱,且不说字句的好坏。下面的“致谢”也贴在科学网博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父母、妻子和儿子,在长达五年半的攻读博士期间,是你们默默的在背后向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养育孩子的工作,支撑我度过了这漫长的五年半时光。每当想到这五年多来未能常在父母膝下、妻儿面前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心中时常百爪挠肠,泪潮暗涌!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博士生导师,A教授和B教授,是你们的敦敦教诲使我成功的从X转入了Y领域。三年的项目训练,两年半的论文撰写,使我掌握了从解决本领域实际问题到与同行比较、发表论文的全部学术过程,这是这六年来我最重要的收获。
我要感谢在Z大学与我一起奋斗的兄弟姐妹,这些年来得到你们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我觉得,论文是用于向学校申请学位的,得首先感谢学校、感谢导师;而父母本应该为子女学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似乎不必在学位论文中予以特别的感谢——回家时多洗几次碗、多扫几回地、多说几句闲话就行啊。
上述致谢使用的第二人称似乎有误——致谢对象并非读者;此外,进行“主-谓-宾”的缩句分析表明部分句子存在语病。错字、病句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导师以及相关人员为什么没有提醒学生呢?科学网上也有那么多人看啦!假如这不是博文,是工程设计,是医疗方案,是 ……,会有人提醒吗?我想,这才是问题所在。
在过去的一年间,常常有人问我:“你说人家论文都是错的,这怎么可能呢。刊发论文有好几位作者,有专家审稿,有编辑和编委把关;学位论文有8位评审专家,有5~7位答辩委员,还有导师。等等”。我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通常都是苦笑,偶尔也说“当年亩产十万斤,不是也有那么多人信,最后饿死那么多人啊。您能告诉我原因吗?”
我觉得,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应该称职、敬业而知耻;能否发表论文是次要的,而有否科研项目、经费和获奖更是不必计较。大学就该以教学为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