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抽查盲审之我见
又到了一年一度论文盲审阶段,校园里的研究生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这种盲审制度是什么开始的呢?其现状及实施的效果究竟怎样呢?好像去深究其中的答案也没什么意义。但不管怎样,它的初衷不外乎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果真能达到这种目的吗?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现象,试图来解答这一问题。
论文盲审一般分为抽签、专家评审、公布成绩、惩罚等几个阶段。在抽签阶段,学生们是最为紧张的,生怕自己被命中。一旦结果公布,就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前几天,在校园里我就听见两个学生在议论他们的抽签结果,大概是一个被抽到,一个未被抽到。未被抽到的那位就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论文可以随便敷衍了事了。被抽到的那位觉得自己很冤,上帝不公,扬言要黑客掉那个该死的抽签系统。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看我们的抽签系统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啦。我们的管理者希望像公司的产品一样来检查论文质量,但事实上论文抽签更像彩票抽奖,而不像产品抽样。殊不知,论文抽签是答辩前进行的,而产品抽样是在产品上市后进行的。论文抽签是由学校自己去做的,产品抽样不能由公司自己去做,必须有质检部分去做。被检的论文,学校自己未必都认为它是合格的。但被检的产品,公司自己肯定认为它是合格的。对于不合格,两者的惩罚力度也不一样,产品一旦被抽样检查不合格,那那个批次的所有产品都被认为是不合格,必须下架销毁。论文如果被查不合格,只惩罚那篇论文的指导老师,不株连那个批次的所有论文作者。由于有这样的制度缺陷,就导致了在高校里无论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普遍存在着这样投机心理:只要自己不被抽到,就躲过一劫。
如果真要学产品质量管理的话,一个正常的论文盲审系统应该是这样的:论文抽查应该放在答辩后,而不是答辩前。抽签不能由学校自己去做,而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去做。由学校自己去做的弊端是,有的学校怕出丑就故意送审好的论文,有的学校为了惩罚政敌就故意送审政敌差的论文,这样会加剧高校内讧现象。另外,参与抽签的论文必须是答辩合格的,而不是像现在所有论文都参与抽签。一旦查到一篇论文不合格,那该学校那个专业的所有论文都被认定不合格,取消那个专业那一年所有学生的学位,但还可以继续招生,就像公司的产品一样,一个批次的产品不合格不等于公司不能生产下一批次产品。如果连续多年被罚取消学位,即使不停止招生,我估计也没有多少学生会报考了。为什么不能只惩罚一个导师,要惩罚一个系的所有导师呢?因为研究生的培养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包括招生、上课等,很多环节都不是指导老师一人能把控的,比如说招生就不是一个导师说了算,而是多个导师投过票。惩罚一个系全体导师的好处是避免同一系的老师竞相放水,恶性竞争生源。为什么不必送审答辩不合格的论文呢?因为答辩不合格的论文没有危害社会,就像公司不把不合格产品推向市场就不会危害社会一样。
实施论文抽查盲审的难点在哪儿?在如何挑选专家,由谁来挑选专家,专家的人品怎样,等等。产品质量检查由各式各样仪器设备来完成,非常客观,而论文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非常主观。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没有国家搞中国式的论文抽查盲审制度的原因之一。对研究生质量最清楚的应该是指导老师本人,而不是其他什么什么专家。国外导师是答辩委员成员,国内则不是。国外研究生找工作需要导师的推荐信,国内则不需要。这也反映出国内外就研究生质量把关的不同看法。如果指导老师们大都缺乏自律,擅长搞人际关系,也没有什么羞耻感,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没法保障的。有些高校的现状何尝不是如此?要想彻底改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状,可能还得从市场机制入手,建立第三方独立评审机构,废除不合理的行政主导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