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完成相关研究,选择部分研究成果整理成稿件投递到相关期刊,以便公开发表后给同行分享。
稿件按照期刊模板准备和形式检查后,提交期刊编辑部审查。稿件如果通过了编辑部初审就达到送审环节,学术编辑挑选审稿人,发出审稿邀请这个环节最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审稿人取决于学术编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程度。
实际上,当学术编辑发出审稿邀请后,经常会遇到审稿人不搭理或者无理由拒审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学术编辑就积极寻找替代的审稿人,或者催问被邀请的审稿人是否有兴趣和时间评阅某稿件,一般都给出链接和对应的稿件摘要。编辑总会遇到部分审稿人永远不搭理或者一律拒审的情形,另一方面,作者也着急的等待审稿结果。
频繁拒审或者一概不搭理的情形比较复杂,主要以下情形:
1)内容不熟悉;
2)最近忙,心情不好不想审,比如刚被这个期刊据稿;
3)反正不会投递这个期刊稿件,不用甩这个期刊编辑;
4)期刊影响因子不高,学术编辑声望低,因此不屑审稿;
5)学术水平自认为高,不必理会学术编辑;
6)没在这个期刊上发过论文,因此拒审,也不理睬审稿邀请;
7)稿件作者是某国人,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8)作者在行业领域内没名气,审稿没有兴趣和荣誉感;
实际上,审稿一方面是为期刊积极推荐有趣有新意的稿件,积极推介新结果;另一方面,抵制和制止低水平稿件的发表。期刊的学术编辑一般同时是某些相关期刊的审稿人,如果频繁拒审或者不理会学术编辑的邀请,是否有负面作用就需要实践检验了。
10年来为20余种期刊审稿近300篇,其中为某期刊审稿共计77篇。
审与不审,是个态度问题,本身就是义务,任何人不可强求。实际上很多真正高水平的牛人,即使拒审也会建议替代的审稿人,这就是牛人只所以牛的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