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胡庚申教授、申云桢副教授于2007年发表在《科技与出版》期刊第9期上的文章,原标题为《英语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例谈:投稿策略》。文章从重视稿件质量、迎合外刊编辑、列表分析载稿、尊重读者习惯、满足审稿取向、参考退稿原因、利用科研项目、写好寄稿附函、保持联系等10个方面阐述了英文论文写作和投稿的策略。特推送给各位读者,希望能为各位在英文写作方面带来帮助。并向两位教授表示感谢。
摘要:投稿策略的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作者、编者、审稿者、读者、评论者等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因此就策略而言,既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定式”,更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药”。这里,我们仅据个人的经验教训和一些常见的失误,略谈向国际期刊投稿的问题。
一、重视稿件质量
论文投稿是否能成功,说到底,是个实力问题;而作为论文写作,关键又在于要使文章能够体现出“三性”,即创新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侧重指论文的写作。语言规范是基础。文稿中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写作体例、学科的名词术语、数字与变量符号的用法、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须逐一核查、修改,使之符合出版标准。对此,作者对英语文字信息敏感很重要,要能够注意到错别字、词语搭配不当、语法逻辑混乱、数字差错、不符合技术规范等错误。
所谓科学性,侧重指论文的论证。科学性是关键。从全文整体上看,作者需要交代研究起因背景、阐述研究目的、理清逻辑思路、突出研究重心、整理报告成果、系统提供资料、严格推导论证过程、审核结果和结论、客观评价研究价值等,从而使文章具有科学性。
所谓创新性,侧重指论文的内容。创新是根本,它既是期刊的核心要求,更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无中生有”是创新;“有中生新”也是创新。交叉综合是创新;另辟蹊径也是创新。新视角、新思维、新见解是创新;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也是创新。精度高、速度快、强度大是创新;误差变小、损失降低、效率提高也是创新,等等。反之,有些论文就很难谈得上是创新了。比如,某些投向不同刊物、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稿,通过作者再包装、再组合以及自我剽窃等手段逃避审查,以达到发表的目的;某些科研成果的有效内容被肢解为若干“最小可发表单元”,分别投稿;某些研究课题的不同协作单位人员分别投稿;某些导师和研究生分别发表不同的论文,而这些论文主体内容有相当的重复。此外,高质量科学论文的“新”还在于起点的“高”(有些研究,虽在局部或本地还算是“新”,但从全局或国际的层次来看其起点并不算高,对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来说,这样的创新性也要打折扣)。
总之,我们有一定数量的科学论文,未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或未被较高水平的期刊录用,或虽发表了而未被足够地引证,或虽引证了而未被正确地评价,以致未能产生应有的影响。究其原因,与欠缺“三性”不无关系。反之,如果在备稿过程中能充分注意论文内容的创新性、论证的科学性、写作的规范性,无疑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并会有助于使论文发表后产生应有的影响。
二、迎合外刊编辑
首先,外国期刊种类繁多,如学报、学刊、快报、通讯、评论、会议录等,编辑目的不同,发表水平不一,其中也有不少交叉重复,因此要注意选好目标期刊。
其次,应注意目标期刊编辑部所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以及新兴的具有潜在生命力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同时,还要注意有关期刊的“主题策划”、“取稿计划”、“专题论坛”、“特别报道”、“热点研究”、“前沿探索”等专栏。有的期刊重视文稿的引文信息、参考文献、基金选题、论文摘要、作者信息等;有的期刊设有“读者来信”、“对话”等栏目,类似国内有些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者”,以加强沟通,激发作者撰稿。投稿时不要忽视这些专题栏目的导向作用。
此外,要注意利用期刊本刊、网络等传播媒介,了解其办刊宗旨、学术地位、期刊特点、质量及文稿格式要求等;也可以利用各种国际学术活动或其他学术性社交场合的信息,了解期刊动向,掌握投稿方向,提高投稿“命中率”。
三、列表分析载稿
除了上节的提示之外,投稿人如果想更慎重一些,更细致一些,不妨利用列表法对有关刊物的载稿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便使所投稿件更顺应刊物编辑的要求和需要,提高稿件被采用的概率。
由于投稿人的需求不同,表格的设计和具体项目也会有所不同。表1和表2是我们提供的两种表格形式,下文将对其中的项目作一简要说明。
表1说明:
①刊名等信息:可填写刊物名称、编辑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其他投稿时需用到的信息。
②目录:可填写刊物的主要栏目和文章标题,并注明刊物的读者对象。
③标题/作者:可依次填写三篇文章。
④主题内容:填写该文经过高度浓缩概括的基本内容,以了解该刊希望发表哪一类文章的概况。
⑤评论意见:在概括该文主题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章作者研究工作的评论和判断,如是否作了开创性的工作,论点是否缺乏论据等等。
⑥基本观点:填写原作者的主要论点和结论。
⑦人称、语态、文风和逸事各项,可分别填写该文常用的人称(如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语态(如是被动语态还是主动语态)、文风以及逸事(是否有值得提及的其他事情)等,以此可以了解和判断出该刊编辑的风格和习惯等。
表2说明:
①文章标题:仍按表1的第一项和第三项填写。
②篇幅:可填写文章的页数和字数,同时参看刊物对文稿篇幅的要求(通常在《作者须知》中注明)。
③插图:可填写是否有插图、插图与文字叙述的大体比例等,因为有些刊物编辑对此很重视,把有无插图或插图多少作为能否接受发表的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来考虑。
④文章类型:可填写该文属哪一类的文章,如是理论性的文章还是实验报告,是原始研究论文还是综述性的文章等。
⑤权威性:可填写文章作者是否必须是某项研究计划的组织者或领导者,或是否必须是某学术团体或协会的成员等。
⑥参考文献:说明参考文献部分是该刊所要求的,还是按照例行的标准格式准备的。
⑦开篇技巧:概括该文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采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来吸引读者,并了解刊物是否需要文章的内容提要。
⑧幽默感:幽默感在专业性的文章中是不多用的,但严肃与幽默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即使在比较严肃的文章中,机智、风趣的警句也时有所见,以调解“口味”,增强吸引力。注意文章中是否有这方面的信息,可依此了解刊物和编辑的风格。
⑨引语:了解刊物编辑是否希望文章引用权威或名人的评论、告诫或其他说明等。
⑩其他:若有其他需注明或了解的信息,可填写在此栏。
四、尊重读者习惯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由于国外读者与我们在思维模式、教育背景、审美取向、语用特点等方面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中国作者在使用英语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目标读者是国外读者,要迎合他们的阅读习惯。要知道,我们的读者从中理解到什么比我们写了什么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在论文中作介绍、描述、论证、讨论时,应努力不使读者感到“费解”,要注意并尊重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五、满足审稿取向
对于英语论文的作者来说,了解国际期刊的投稿过程、审稿流程、评审要点以及审稿标准等,无疑会有助于成功的投稿。鉴于审稿人的意见对稿件的“命运”举足轻重,投稿人应注意了解相关期刊的审稿要求,并努力适应不同的审稿取向。
六、参考退稿原因
国际期刊主要的退稿原因大致为:
(1)稿件太本地化,普遍性较差;
(2)相关文献评述不够;
(3)缺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4)缺乏有概括力的“结论”;
(5)参考文献中作者本人的文献比例过大;
(6)稿件篇幅太长;
(7)支持所提出理论的数据或事实不足,可能引起争议;
(8)文章发表后可能不会被引用;
(9)英语差错较多;
(10)逻辑性差,写作欠规范;
(11)稿件的研究“起点”与目标刊物的学术水平相比较低;
(12)与刊物的编辑方向不符;
(13)有抄袭、侵权以及“杜撰”、“造假”行为,等等。
七、利用科研项目
不少国际学术期刊都重视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鉴于此,如果作者的论文是某项研究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应在文中加以说明或标注,这样会有利于稿件的录用。
八、考虑权威推荐
初次向国际期刊投稿的论文作者,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研究生来说,投寄稿件时若能请到本专业领域内知名专家(或在相关目标期刊上发表文章较多的学者)给予引荐,效果往往更佳。
九、写好寄稿附函
投寄稿件时,论文作者往往需要准备一份简单的附函(cover letter)。附函的内容因人因事而异,涉及相关的询问、简介、说明、解释、声明、建议、评价等。对于首次向国际期刊投稿的作者来说,得体的附函不仅具有投石问路的功能,有时还能收到加深印象、补充信息的效果(如可以明示某些不宜在论文中表述的研究背景、他人评价、作者愿望等)。投稿附函的必要性使得这类附函有格式化的趋势。最近,我们见到某国际著名期刊已设计了一份寄稿人必须填写的表格式附函,现将其译成汉语供参考:
十、不忘保持联系
人们往往注重投稿时和稿件运作期间与相关期刊编辑联系,但容易忽视论文发表后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实践告诉我们,事后不忘保持联系是有意义的。它不仅是个礼貌问题,更重要的,这一次的事后联系其实就是下一次的事前沟通,它能为下一步的联系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