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单枪匹马求学、搞科研,总会碰上瓶颈。
所以联系才如此重要。
在正式沟通中,高知群体对“信件”这一载体情有独钟。一封好邮件,分分钟让你摆脱单打独斗的窘境,紧紧地抱上大腿,开启多人模式。
那么,一封好邮件应该怎么写?
一、“高知人才”也是一位出色的营销人
作为一条研究院的老油条,我可以保证,包括理工科在内的所有研究机构、大牛团队、导师,都非常喜欢招那些“有情怀”的志同道合者,无一例外。但在这个时代,同时具备“情怀”和“专业能力”就够了吗?
老师您好,我能力强,学术信仰高到啥程度……
在第一次沟通中和对方说这些,P用没有!
“能力”“情怀”不能在2分钟内考察清楚。对你感兴趣的人会了解你的科研成果,是非、程度人家自有判断。而意向并不鲜明的人,说了也白说。
为何你和对方谈学术谈得自己都感动了,对方却依然无动于衷?
一句话:沟通需求不对等。
要明白,对方没有刚需是不会主动招人的,这个刚需是什么?你能不能满足?你得第一时间为人家解答这样一个问题:
人海茫茫,你我素昧平生,我为啥非要选你不可?
考察学术追求和信仰,是对核心人员的要求。公开招生(招人)本身便意味着,对刚性需求攥得越紧,招人的形势就越可控。
在初期阶段,你还没有和他们谈信仰和追求的条件。或者可以这么说,对方还不足以令你托付学术理想。
二、沟通任务只有一个:对胃口,吊胃口!
要把这两个基本点压缩在一封邮件之内,是不是很有挑战性?
“对胃口”,就是你得说服对方“为什么选择你”
“吊胃口”,就是你得让人感叹“非你不选”
它需要你在3分钟内,把你的文字、逻辑、问题意识等等集中表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考你的瞬间圈粉的能力。同样没见过面,有的老师愿意为一位学生放弃5年招生指标,但有的老师却只是一句“欢迎报考”,除了科研能力差距之外,联系邮件也很重要。
标准答案的得分点永远只有2个:
1 说明自身能力和未来打算。
“彰显自身能力”是一封联系邮件中的必备素材。要没两把刷子,人家凭什么非你不选?然而,我们也要重视说明“未来打算”。无论导师或是科研机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术习惯、观点、方法得到传承。如果你是招生导师,你会招一个拿了文凭就走的学生,还是一位留在相关专业,继续开花结果的弟子?
2 彰显自我可塑性。
菩提老祖为啥收个石猴为徒?你想,太上老君把它扔炼丹炉里用三昧真火烧一个半月,这家伙非但没被烧死,反而进化出了火眼金睛这样的机能。在绝境中它都能搞出个名堂来,要是一直用心教下去它得有多可怕,这样的弟子谁不抢着要?
三、开门见山,简单而不粗暴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封邮件。
据我所知,近期许多同学在网上找到这封邮件,它究竟好在哪儿?
来源于小木虫
这封邮件,有以下2点做得很到位:
1 字数控制。
一般而言,大多数同学联系导师一般在9-11月中旬,而这段时间导师一般都比较忙。这份邮件把相应信息的字数控制得很好,该有的信息基本都具备了,这确实是一封较标准的联系邮件模板。
一封介绍信的字数是可以“解码”的:
字数0~200,意思是“让导师看得随便”
字数300~500,意思是“让导师看得方便”
字数600+,意思是“让导师看得不便”
沟通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你必须体谅导师的处境。用简洁的话把信息说清楚,为导师争取时间,本身就是为了让他更好地阅读、聚焦你的邮件。
2 谦逊勤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11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读博只可能选211以上的学校;同样,无论你多牛逼,你都不知道你报考的导师或科研团体,他们见过多少牛逼人物。初次联系就逞能,万一不小心撞人枪口上,在这个圈子里你就混不下去了。
所以说,谦逊勤勉是最好的“保命”方式。
这封邮件直接说明来意,全篇用语都比较谨慎,这点它做得不错。
四、良好的文字修养是一门利器
上世纪40年代以前,想拜访或联系老师有多难?
一代文字音韵学大师段玉裁想拜戴震为师,花了好些年人家才答应;
吉川幸次郎拜访黄侃,没细细读过点书都搭不上腔。
一言不合,老师家跑堂的都不给你通报。
现代的孩子太幸福了。我们联系老师都不必突出最最重要的东西——学术观点、文献功底。
即便如此,邮件中一些重要的细节,依然可以突出文字修养。
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失败的例子:
1落俗套
最可悲的邮件,不是系统退信,而是把信写成讲话稿。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这不是在秀文采,而是测智商啊兄弟。
难道你们学校没有一个叫“开学典礼”的东西吗?
2 用词重复
一位同学把他的邮件抄送给我,大概内容如下:
遣词用字重复,这种现象在大多数邮件中都会出现。
我向你保证,这种重复只会给人带来两种想法
一、你不认真
二、你词穷了
3 毫无真诚
我们再看看上面那封“范例”
由上一阶段学习中,衍生出求学欲望,这是个非常完美、自然的认知途径。
但从以上文字中,我们看到的“真诚”非常有限。
其实看到这种文字,不瞒你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而且不妨告诉你,我们想的还不仅限于邮件噢~
全文最大的败笔,就是“仰慕学术成就”
“成就”一不能转让,二不能带走,和你有什么关系?
任何领域都不乏见风使舵之人,只要有成就,从来不缺乏“观众”和“仰慕者”,你上来便说“仰慕成就”,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哪怕说个“研究方法”也比这个强得多呀!
结语
一封介绍信,浓缩了一个3分钟的自我。它的优劣和一个人的修养、学识、专注程度等方面息息相关。模板只能用于参考,把一个活生生的你,按进张三留下的模子当中,总是不舒服的。
写好联系邮件是一种艺术活,而艺术,是没有定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