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ci-Hub在学术出版圈掀起一股热潮,关于其存在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众多学者与出版商等业内相关人士众说纷纭。究竟Sci-Hub是如何影响学术出版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什么是Sci-Hub?
顾名思义,Sci-Hub是一个在线的学术搜索引擎,由AlexandraElbakyan于2011年创立,其中存储了超过5,000万篇学术论文。研究人员只需简单输入文章的标题或者DOI就可以立刻免费获得全文。
总体而言,科研人员以及学者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利用Sci-Hub搜索所需的文章,相比其他学术数据库或者搜索引擎,其免费的可获得性成为一个巨大的优势。但是,要想充分了解Sci-Hub是如何颠覆学术出版界的,我们就需要知道传统出版中期刊的出版流程和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
二、出版流程与期刊信息获取途径
关于出版流程与期刊信息获取途径,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运作。
1. 研究人员撰写论文,并将其提交至其目标期刊,期刊所属的出版社将论文发表在此期刊中,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人若想阅读这本期刊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2. 研究人员撰写论文,仍然将其提交至目标期刊,然后支付一定的出版费用。这样他(她)的论文就会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形式在线发表在相关期刊上,使其他想阅读论文的读者可以免费获取,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这种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由于免费的开放获取性,使其备受各地学者以及科研人员的欢迎。像Elsevier、Springer Nature、John Wiley以及Taylor Francis等传统大型出版社纷纷发行开放获取期刊,推行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而其他Open Access出版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创办。
三、Sci-Hub带来的改变与困扰
毫无疑问,Sci-Hub的出现破坏了传统出版的两种模式,其创造的完全开放获取性使其被贴上了“盗版”与“非法”的标签。Sci-Hub在科研界的盛行也引起了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商的注意与愤怒,因为这些出版商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他们旗下发行期刊的订阅费用。很明显,Sci-Hub的一系列行为直接影响并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数据显示,Sci-Hub的下载量来自全球各地,其中来自突尼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最多,而来自美国、欧洲的发达国家的下载量亦然可观。
从法律角度讲,Sci-Hub的行为模式已经严重损害了学术出版界的利益,导致了其面临着盗版以及侵权等一系列的法律诉讼的局面,而且荷兰老牌学术出版机构Elsevier以侵权的名义对Sci-Hub提出了起诉。虽然Sci-Hub的域名在2015年11月遭到了封锁,但是Sci-Hub并未因此消失,反而以其他域名或形式继续存在。Sci-Hub的创立者表示会持续关注并致力于这一模式的推动,但其本意并不希望以此种形式被关注,只是希望对目前的学术出版行业进行一些改变。
四、未来与展望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出版模式导致了科研人员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才能获得想要阅读的文章,即使是他(她)自己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而且逐年增长的费用甚至使研究经费或资金充足的大学也逐渐加入了难以支付这部分费用的行列。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开始对那些不予开放学术资源的出版社进行了一系列的抗议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的影响力对那些持续获取学术资源的研究人员依旧是杯水车薪。
目前看来,即便大型出版社等其他利益相关机构持续施压,Sci-Hub依旧会存在于出版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虽然Sci-Hub确实对一部分科研人员获取免费的学术资源提供了各种便利,但是这种行为仍然是违法的,是有违学术出版伦理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