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稿件到期刊,编辑受理后分配审稿人来评估,等审稿人返回意见后学术编辑评估审稿人的审稿报告,然后发送给作者,如果编辑部给予修改机会那还是非常好的呢,认真修改就意味着有录用的机会。
这十几年为各种期刊以审稿人身份审稿数量达到了400篇次以上,第一次遇到审稿人意见被作者完全拍砖的事例。
一个多月前为IOP的一个期刊审了1篇老外的稿件,当时我给的审稿意见非常细致,希望作者修改后就推荐录用。今天收到编辑部发来的再次审稿邀请,看了作者答复和修改稿,我顿时醉了。
审稿人的回复完全否决了我和另外一个审稿人的几乎所有提问,从审稿意见来看,我判断另外一个审稿人应该是水平在我之上的同行专家,于此也佩服IOP这个期刊学术编辑真会选审稿人。
看完全文和作者的答复,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没有理解或者刻意回避了两个审稿人的提问和质疑,“自顾自”的解释,完全不答复审稿人的提问,也不做出解释。而且语气强硬的表示审稿人的意见几乎都是“瞎扯蛋”。
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作者,顿时吓呆了我这个审稿人。
在IOP下一个IF<2.0的期刊上遇到如此强硬的作者,阅读作者的修改答复,让我觉得该作者信心满满的,把审稿人的意见完全驳斥和回避,真不知道是糊弄编辑,还是糊弄审稿人,还是炫耀。
我估计另外一个审稿人看了也懵圈了。
编辑部没有要求审稿人给出reject, accept的选择,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问是否对修改答复满意。
虽然作者修改答复的不一定完全顺着审稿人,对于审稿人错误意见要指出。但完全否决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和拒绝正面答复审稿人的意见,恐怕是不妥的。
沟通很重要啊,读错了审稿人的意思,稿件的结局就看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