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誉排行网 论文信誉排行网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官方首页
 投稿指南
 写作指导
 职称评审
 文献检索
 期刊科普知识
 非法期刊
 学术不端
期刊分类解释 期刊刊号的解释 医学期刊分类表 核心期刊 期刊查询 (2014-2015)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医学核心期刊 政策法规
CSSCI CSCD SSCI 《工程索引》(EI) SCI(科学引文索引) 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 2014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论文信誉排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写作指导 > 浏览正文
科研人员创业应该避开哪些坑?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17年01月20

Tags:论文信誉排行网 代写论文 论文代写 代发论文 论文代发 学术不端
 科研人员创业应该避开哪些坑?
   科研人员创业在美国早已是家常便饭。光是在旧金山湾区,这样的创业公司就数以千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创业环境的改善,科研人员创业在中国也变得日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理工科高校不再禁止员工在企业兼职,一下子给很多高校科研人员松开了紧箍咒。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理工科水平很高的高校,早已衍生出了许多科技创业公司。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产业升级的压力会捧红新的投资方向,在未来几年内有望促成科研人员的创业高潮。
   就整体而言,科研人员创业是好事,因为这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最为直接的推动力。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是个长期以来的难题,否则国家不会年年强调“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大量经费换来的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并未转化为应有的生产力。举例来说,我国20年前就开发出了抗腐蚀的热管工质溶液,这本来是个基于广泛工业应用的大市场;但是因为推广力度太低,直到这个专利过期,高性能热管工质溶液的年销量都远低于市场容量。如果做出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就会拥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最了解科研成果的底细,对科研成果也最有感情,这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都有利于后续技术开发。
   然而,科研人员创业也常遇到一些坑。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深入接触过许多科技创业项目,发现中国和美国科技创业公司有许多高度相似的问题。
   科研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曾在企业里积累较多研发工作的经验,至少大致知道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可以称之为“实战派”。另一类任职于高校或研究机构,有了一些想法之后就出来创业,可以称之为“学院派”。因为高校或研究机构相对远离商业环境,“学院派”面临的挑战更多一些。   大坑之一:团队结构不合理   这几乎是科研人员创业最常见的坑。有些科研人员认为凭借技术可以包打天下,并不认为管理科技企业是一门专门的技能。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几个科研人员瓜分了创业公司的所有管理职能,也就为公司的发展埋下了祸根。不客气地说,全靠“学院派”支撑的公司,运营两三年之后多数稀里糊涂地死掉了,侥幸活下来的业务也难有起色。究其原因,“学院派”是在用自己的“短板”做事,焉能不败?
   运营科技创业公司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商业事务,例如投资人关系、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合规法务等等。完成这些事务所需的经验往往是科研人员自身不具备的,而且是在学术环境中无法获得的。整天围着实验室和讲坛转悠的理工科教授怎么可能无师自通民商法学和知识产权策略?如果他们非要“霸王硬上弓”、亲自处理这些商业事务,结果一般不会太好:经验不足往往导致低级错误或浪费大量时间。而且繁杂的商业事务会分散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进而影响他们本应做好的研发工作——弄不好就是鸡飞蛋打。
   在此列举几个笔者熟悉的业内案例,大家能够很容易看出问题所在:
   A公司的CEO是某资深免疫学家、纯种学术男。他平时70%以上时间在实验室,可是公司所有重大决策均需他亲自拍板。这造成公司团队好谋无断、议而不决。而且此人极不喜欢外出,安排他和潜在投资人个见面都很困难。在这位“大老爷”的领导下,公司的成长状况可想而知。
   B公司的CEO是位恃才傲物的青年学者,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技巧。有生物企业主动上门探讨合作,按说买卖不成也该有仁义在;结果此君把对方喷了一通,不欢而散。此君后来去找他认为“高大上”的公司谈合作,不出意外地屡屡受挫。
   C公司的核心人物是著名大学的教授,此君用自己实验室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甚至技术员充任CEO、CTO、COO。“拉壮丁”的原因无非是“信得过”和“管得住”。可是让这么一帮没有业界经历的“童子军”来管理公司真的好吗?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他们连药物的临床实验设计都说不清楚,和他们打交道的潜在投资人会怎么想?
   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创业公司的团队架构对于项目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完全由“学院派”运作的创业公司无异于“裸奔”。科研人员要想让创业公司活下来,首先应该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
   一种途径是从内部培养人才。参与创业的科研人员里,推举出一个或几个人来,专门往商务人才的方向去培养。具体手段包括:接受系统的相关教育(例如读个MBA学位),经常参与企业间的交流,在朋友圈拜师学艺,在商务活动中刷经验值等等。笔者熟悉的生物制药领域确实不乏学者转型而来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其实建立在两个必要条件的基础上:
   一是悟性足够好、底子不错,原本就懂人情练达。参加商务活动需要很高情商,随机应变和情绪控制的能力都很重要。有些人一和陌生人交流就打怵,那还是别勉为其难了;
   二是确实对商务活动感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然而,一些客观因素妨碍了这种途径的推广:参与创业的科研人员里不见得总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人选。即使找到了相对合适的人选,培养过硬的商务才能客观上需要时间,可是创业公司真未必等得起。所以,科技创业公司更多采取另一种途径来解决问题,那就是从外部引入商务人才的“斯坦福模式”。
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培养了协助科研人员创业的大批商务人才,使得“斯坦福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高校中科研成果转化的典范,斯坦福师生在硅谷缔造了大量科技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斯坦福模式”的特点是,在科技创业公司里形成研发团队和商务团队的合理分工。由专业商务人才组成的的商务团队专门负责科技创业公司的运营保障、投资人关系、市场营销等活动,专注于实现科研成果的变现。商务团队的主要成员拥有在业界积累的丰富实际操作经验,所以足以应付公司运营中的多数问题。由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按照商务团队提出的需求专注于完善产品设计,通过不断制造新的知识产权来构筑应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但他们不会随意插手公司的商务运作。
   “斯坦福模式”已经在美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中国尚未得到普遍推广,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支撑科技企业发展的商务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院派”科研人员过于清高,在业界缺少人脉,以致很难找到商务人才来共谋大业。在技术变现和产品商业化的过程中,清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带来麻烦。有心创业的科研人员平时就应留意结交业内的优秀商务人才。这就好比,你要是平时不交女朋友,最后怎么会有老婆呢?

免责申明: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客服EMAIL:lunwenpaihang@126.com